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顺治继位这点事儿

顺治继位这点事儿

2013-10-02 08:48 作者:风尘一笑 阅读量:4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崇德8年夏天,也就是1643年,后金在松锦大战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大明几百年的江山就此将化为烟云。这段时间皇太极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他的爱妃海兰珠不幸病故,喜的是坐镇中原,开创新的霸业的机会鲜活的摆在眼前。

佛家总是讲究因果,把各种人生的运态化为三生。前世,今生,来世。如果按照佛法云,皇太极是没有命数享受太多的福气,这不是心爱的女人海兰珠故去了,皇太极该享受入关,坐南朝北的光辉时刻吧。但是,上天没有在给他太多的时间去施展雄心壮志,而是把他匆匆的送上了不归。

这年8月9日,皇太极暴卒于清宁宫,据有人分析是脑溢血突发而亡,但是别管皇太极时怎样的死的,由于他的暴卒尚未留下遗嘱,对后世继承人有个交代。这下可好了,这么大的权利真空就摆在哪里,谁将是那个宝座的主人?大清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纵观历史,在继承帝位的问题上,血腥不断。咱不说别的,就说皇太极继承汗位就上踩踏着阿巴亥大妃的鲜血。政治总是很残酷,总是勾心斗角。这不有两个人明的忙着给皇太极出丧,暗地里都在拉帮结派,攒集自己的力量,一羽冲天。

谁这么迫不及待的要称王,谁么迫不及待的要称帝,当然是离权利中心最近的人。这二人就是豪格和多尔衮。我看过几部清史小说,把豪格其人刻化的阴险,毒辣,暴戾无比。好像他是一个恶人,禽兽,用世界上最坏的词语叠加在他的头上都不为过,其实豪格那人就是脾气不好罢了,没有文学描绘的那样歹毒,不过这人很无情。玩政治的人一般都很无情,但是只有绝情的人,才可以在政治的漩涡里生存下去。豪格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把他的生母富察氏活活的捅死,据说这女人与大贝勒代善有染。哎,在皇冠的诱惑下,多少人不择手段,武则天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李世民杀兄弑弟,在权力的面前,亲情有时比清水还要淡泊。

说完豪格,在表一下多尔衮。这是福临心里一生都无法消却的痛,只要提起此人,就会心意难平。这一年多尔衮32岁,雄姿英发。如果说此时34岁的豪格仗着是皇太极的长子,随父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黄旗,堂叔济而哈郎镶蓝旗的拥护与支持的话,那么多尔衮也不含糊。别看多尔衮岁数不是很大,那也是战功赫赫。其曾经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残部,得到元朝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还迫使朝鲜归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后金东北的两个掣肘者的去除,都有多尔衮的功绩。

当然在政治的博弈之中想要取得先手,不是要看你的功劳有多大,而是要看你的实力有多强。多尔衮的实力毋庸置疑。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棋,和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坚决拥护多尔衮,至死不渝。这下之刻好了,豪格与多尔衮的实力相当,谁登基做皇帝都无法避免一场兵戈。

1643年8月14日,是个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这不仅奠定日后大清走向,也对于中国日后的走向有革命性的影响。还是说说这天早上的是吧。一大早,两黄旗的大臣就在大清门前盟誓,本旗的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看着气氛,有些杀气。这是在议政吗?我觉得有些逼宫的味道。不过这也许是显示此次回忆的肃穆,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寒而栗。

在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发话了;“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别看就短短的几个词,就把努尔衮给掉了。你多尔衮在有能耐,奈何你不是皇太极的亲儿子,你去靠边站吧。这是两黄旗的民意,这民意对豪格很有利。就我翻阅史书,对豪格性格的推测,其人有些狂妄,自大。此时豪格一定认为大清天下舍我其谁?豪格认为自己是有实力面南朝北,君临天下,真不是托大。他还真有实力。这不年高辈尊的代善就力挺豪格:“虎口地之长子,当承大统”。这话什么意思?用白话说;皇太极的大儿子该接他老子的位置。

也是自古皇位的继承人多是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虽然不合理,但是可以人让一个帝国在承上启下时,现对的平稳。当然这种制度也照就了一些毫无能力,毫无魄力的昏君执政。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千年遗留下来的制度是有利于大阿哥豪格的。

对于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豪格心里很舒坦。情势如今向着他预料好的方向发展。是表现谦恭的时候了,豪格开始打哈哈说些谦让,不能胜任的话,然后离开会场,如今他就等着加冕称帝吧。

豪格心不由己的做秀,是一种政治的上的需要。但是这需要也给了阿济格,多铎口实。既然豪格玩谦虚,咱就别谦虚了。咱给他玩个实际,实在的。于是这哥两就趁机劝说多尔衮继位。

要说代善真是老奸巨猾。看到豪格,多尔衮两方的支持势力相互的掐。他选择了骑墙“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代善这话顶如没说。

见阿济格兄弟鲜明的拥戴多尔衮,代善又打马虎眼。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见而前:“我们都吃皇帝的,穿皇帝的。养育之恩与天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绝不答应”。

要说代善会老滑头,更有人比他更圆滑。我们拥立代善做皇帝,这不是让代善难堪吗?当年努尔哈赤故去的时候,代善就是汗位有利的竞争者,人家那时就不摊那浑水,何况是现在,在说了,据说代善与大妃有染,他有政治污点。

借驴下坡吧,代善来个此次会议总结性的发言:“我是先帝的兄长,当时朝政立主,我都不参与。何况这次会议”。说完这话,代善撒丫子溜了,你们两派自己掐吧,爱咋咋地。代善走,我也走。阿济格也走。这下会场的气氛很紧张,两黄旗大臣怒目而视,多铎也是不言不语。看来这次会议要流产了,来日在续。只是来日里会有多少变动,谁也不知道。

该多尔衮出马了,不知道多尔衮是否料到会有这种局面的出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多尔衮比豪格在谁继位这个问题上,筹划的更精密。

具体筹划的过程是机密的,历史没有具体的记载。不管多尔衮此时的心情是如何,多尔衮表态了:“豪格既然没有继位的意思,当立先帝九子继位。而九子年龄还小,八固山统兵,我和右翼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等皇帝成年,归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自己不能登基,也不能让豪格好过。多尔衮表态了,很占理。皇子继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这下看两黄旗的大臣咋办,既然人家多尔衮说的占理,咱的利益又不受损害,就按他的意思办。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产生的合力。很幸运,九子福临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那条对角线的力。

关于福临即位大典的隆重就不细表了,只是有一个疑团令人费解,多尔衮为啥单单挑选福临做皇帝?其中的奥秘何在?关于这点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有好事之徒猜测福临的老妈庄妃为了福临的继位,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了多尔衮。此事未可知。

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哎,不管事情的实情是如何,大清第二代的皇帝福临诞生了,等待他的还有更多…..

相关文章关键词

《顺治继位这点事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