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大庆精神”的赞歌

“大庆精神”的赞歌

2013-10-27 08:02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35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是一曲“大庆精神”的赞歌。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没有完成任务,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他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大庆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

开发松辽油田,缺乏资金和设备,加上北国边疆天寒地冻,茫茫荒原,困难重重。可是石油工人不怕困难,越是艰险越向前。钻机运到火车站,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石油工人就人拉肩扛,硬是把钻机运到井场。钻机开钻没有冷却水,他们就用脸盆端水,照样开钻。钻井中发生井喷,眼看井毁人亡,这时王进喜第一个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和双手搅拌泥浆,终于制服了井喷。当时石油工人缺菜少粮,没有住房,他们就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他们勒紧腰带,就地取材,在辽阔的荒原上建起一座座“干打垒”住房。石油工人用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困难,苦干加巧干,终于拿下了松辽大油田,石油人终于把贫油国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我们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华北石油技工学校,“大庆精神”和“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想当年(1977年)技工学校迁到天津静海团泊洼农场时,这里除了几栋营房和几排未完成的住房外,一片荒凉,杂草丛生,沟渠纵横,田间的芦苇、杂草与庄稼争相生长。我校广大师生向“大庆人”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铲除杂草,填平沟渠,搭起一排排帐篷,建起了帐篷学校。

进入7月,大雨连绵,水困团泊洼,粮菜只能运到北大堤,师生们步行5、6里,用肩扛小车推将粮菜运回学校。那时师生们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窝头、野菜,可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叹息,更没有人发牢骚。纵令天下大雨,帐篷教室漏雨,学生打着雨伞照常上课。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大庆精神”,这就是“三老四严”作风。有了这种精神,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什么困难也能克服。

改革开放以来,华北石油技工学校继续发扬“大庆精神”,走“抗大”道路,于1978年升格为华北石油学校,2004年成立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0多年来,石油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学院门前是宽敞华丽的求知广场,周边花坛里的花卉争奇斗艳,教学区的水泥路干干净净,路旁全是花砖铺地,高楼林立的空地上,散布着绿茵茵的草坪和形状各异的花坛,职工家属区更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石油高级技术人员的地方,学院为把学生培养成“尚德砺能”的人才,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律己,“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为振兴中国的石油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石油学院广大师生继续发扬大庆精神,虚心向“大庆人”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全国一流技术院校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大庆精神”的赞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