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垄上行诗作《马路》赏析
导读:从成形的那天起/四肢就僵硬了结痂的心病/扛着生活当面子被沉重/撕裂时/心早就碎了。
坚持——垄上行诗作《马路》赏析
文/长龙
鲁迅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很是经典,经典地成了一个圈,不光圈住了散文写作者,连思维活跃,多发散的诗人也圈住了,于是近代的文人在关于路的写作时,都在这位大家的圈子里徘徊,不敢走出去,也许是不能走出去。于是不是写路的有无,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就是写路的选择,以彰显自己的迷茫;不是写路的崎岖,以描绘对未来探索的艰难;就是写路的延伸,以明确自己志向的远大。都是以行者的视觉写路,而独缺少路本身的视觉。
最近读到垄上行的《马路》一诗,突觉得眼前一亮,不是说这首诗歌达到了什么境界,当然写的也不错,而是被其独特的视觉和触觉所吸引,他跳出了这个所谓的圈子,走出了大家的光环,诗作如下:
从成形的那天起/四肢就僵硬了
结痂的心病/扛着生活
当面子被沉重/撕裂时/心早就碎了
诗人的诗作仅有三小节,七句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以马路作为物象,看似写实,却富于马路以肢体、心灵、肩膀和面子,使其意象化,通过意象的变形,又富于马路这个物象以感觉、动作和思考,营造了坚持的意境,给人以沉重的痛感,于是小诗就有了明和暗两条线索,催发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感动读者,吸引读者。
马路在古代起被称为官道,用来官家驰马行路的,到了近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马这个动物已经失去了上马路的资格,而路还叫马路,只不过有了公路这个书面语罢了,不过街头巷尾的人们,还是说马路的多。而马路本身也不在是黄土漫天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诗人的第一小节写实,写的实实在在,钢筋水泥在混凝土的作用下,凝固了,僵硬了,才能称为马路。然又不由得让人心头一震,四肢僵硬,这是马路吗?这不是写人的吗?一个人的思想成型,于是干什么都有了规矩和方圆,面对种种禁区,不能逾越雷池半步,思想的触觉被禁锢着,不敢漫山跑马,不敢放飞自己的心灵,触觉蜕化,僵硬了。这不是写诗歌的吗?接触诗歌,却拘于诗歌的种种所谓的“规矩”,面对指责,只能在前人的光晕里打转转,诗歌的触觉都钝化了。
诗歌的第二小节,继续深化这种僵硬,不过由写实的叙述,转化为白描。现代社会的运输业发展之迅猛,一条条马路应运而生,可仍然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马路修了,超负荷运转,已是伤痕累累,疮痍满路了,于是再修补,再运转,丝毫得不到修整。一个“结痂”把马路的修补完全地异化了,暗线渐渐浮出视野,人生漫道,坎坷崎岖,一路走来,已是伤痕累累,心灵来不及伤疤的愈合,还要继续的走下去,生活还要继续,诗歌还要继续,思考还要继续,求索还要继续。一个“扛”字道尽了多少无奈,多少辛酸。我在想,诗人为什么不用驮呢?可能是驮缺少扛字的神韵,略显轻浮了些,明明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还要咬着牙,坚持下去,是扛的品质,更能突出生活的重量,和坚持的精神!扛着的是生活,揭的是伤痛,流的是泪和血,痛的是心。
超负荷的运载,使得马路已经面目全非了,蛮拧的轮胎,一道道撕裂了疮痍的路面,撒漏的石块一颗颗敲碎了凝固的水泥。其实,面对野蛮,面对禁锢,面对沉重,面对一切的不如意,撕裂何尝不是躯体,敲碎的何尝不是诗人的心呢?
这样一首诗歌,意象分明,视觉独特,立意新颖,可堪佳作。如果说不足之处,还是要说上一二,整首诗歌主题过于悲痛,坚持中的力量未能抒发出来;对于马路这个意象的营造,略显简单了些;对于意象在时空的跳跃,不够大胆,对意象的变形处理有点拘谨,震撼力有所衰减;最后一小节的语言有点散文化,多了些修饰词,有待进一步凝练。
一首诗歌想留给读者什么?一首诗歌能留给读者什么?是每一个诗歌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马路》这首小诗能留给其他读者什么呢?期待着更多的读者见解,也希望垄上行能够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