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诗人陈东东《夏日之光》赏析

诗人陈东东《夏日之光》赏析

2013-10-22 16:25 作者:尕黑 阅读量:42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陈东东(1961-),祖籍江苏吴江芦墟,上海人。著名诗人,被誉为第三代诗人代表人物。上海市作家协会2010年度推出的15位签约作家之一。著有诗集《即景与杂说》(1981-1989)、《解禁书》(1990-2000)、《下扬州》(2001),散文集《一排浪》(1990-1995)、《短篇》(1996-1997),随笔集《只言片语来自写作》(1988-1999)等。1981年开始写诗。是民间诗刊《作品》(1982—1984),《倾向》(1988—1991)和《南方诗志》(1992—1993)的主要编者。曾任海外文学人文杂志《倾向》的诗歌编辑(1994—1997)。1961年生于上海。1981年开始写诗。1984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1991年主编《倾向》诗刊。1992年~1993年主编《南方诗志》诗刊。1994年~1998年《倾向》文学人文杂志诗歌编辑。1996年~1998年刘丽安诗歌奖评委。1999年~2000年安高诗歌奖评委。

《夏日之光》

光也是一种生长的植物,被雨浇淋

入夜后开放成

我们的梦境

光也像每棵芬芳的树,将风收敛

让我们在它的余荫里

成眠

今晚我说的是夏日之光

雨已经平静

窗上有一盆新鲜的石竹

有低声话语,和内个看完球赛的姑娘

屋宇之下

她们把双手伸进夏天

她们去抚弄喧响的光,像抚弄枝叶

或者把花朵

安放在枕边

而她们的躯体也像是光,润滑而黝黑

在盛夏的寂静里把我们吸引

名作赏析

此诗原载于《人民文学》2010年第7期。光有多种,有四季之光、有晴天之光、有阴天之光及各种艳丽之光,无论是什么样的光,它们都来自于父母之光——太阳的恒光。

全诗分六个小节,诗人由光是什么?引伸出夏日之光,最后是女人之光。诗人陈东东的诗是自然与天然结合的产物,他的写作是渐进的不拘束的,是信马由疆的,思维和意象如一匹马悠悠地行走在自然之中,他的许多诗作具有江南水韵氤氲的特点。

诗的第一小节,诗人将光喻为一种植物,这种植物似乎是一种可以开花的植物。光是摸不着的自然现象,而诗人把它喻为植物,更具有触摸之感。植物需要雨水的浇淋,需要阳光的沐浴才能生长的更好。我们的梦境是什么呢?或是光怪陆离的一个情节;或是支离破碎的一个片断;或是充满神奇的一个完整故事。这或许还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源泉。

诗的第二小节,诗人又把光喻为植物中具体的“一棵芬芳的树”。诗作向着更细的一层情节渐进。不要让风摇晃枝桠,否则那样投射下的影子是飘忽不停,在这样的树荫下难以入眠,而只有在稳定的树荫下,才能睡得安稳,才能尽快进入梦境。第一二小节是相互环扣的,递进的。光是通过投射到物体上产生视觉效应,这种视觉效果就是具体的植物,比如说是一棵树,一个人,一枝叶,一个女人的身体等等。

诗的第三小节,诗人由光引伸到夏日之光。夏日之光通常是灼热的,耀眼的。而在诗人的眼中夏日之光似乎是平静的,似乎是雨后之光。具体是投射到窗台上的一盆新鲜的石竹上。

诗的第四、五小节,诗人将视角进行了切换,由植物之光转化到人体之光。具体是投射到“几个看完球赛的姑娘身上”。或许这是一场庆典,她们在屋宇下低声议论,以“抚弄喧响光”的形式来显示庆贺。或将“花朵安放在枕边”可以安静地进入梦乡。

诗的第六小节,这是一个安睡的场景,她们的睡势是多么美丽,她们的躯体之光,既润滑又黝黑,这是一种健康的姿态,这种姿态最能吸引人的眼球,尤其在盛夏穿着薄薄的外衣下,更能显示青春活泼之美。

此诗的侧重点不在于自然之光,而是投射于女人身上的躯体之光。这是一种艺术之美。夏日之光下的美,不仅仅是这些,但诗人却抓住了这一瞬间的片断,从一种物性朝着另一种物性转移,这不能不说是诗人视觉的敏捷。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诗人陈东东《夏日之光》赏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