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触摸世界的窗口
编者按:鸦啼暮霭噪炊烟,童语欢声草堂前。寻梦愁思犹恋母,亲情不舍叹流年。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话——“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想,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也许会寂寞,也许会孤独。我们努力吧,然后默默地祝福!
命运对于她来说,确实太不公了。
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她的眼睛总是盯着一个地方,不会追着光看。母亲急了,抱着她找专家诊断,给出的结论是:先天性白内障。
嗷嗷待哺的她,并不明白这个医学名词的概念,饿了她哭,饱了她睡,在母亲的怀里,她被细心地呵护着,自然,她看不到母亲双眼中时常滴落的眼泪。
6个月大时,她经历了生命中的第一次手术,然而却以失败告终。1岁时,她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手术,术后,尽管眼前还是模模糊糊的,但她终于能看到父母的脸了。
5岁时,她高高兴兴地上了幼儿园,但由于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被幼儿园里不懂事的孩子围着叫“小瞎子”。回到家,她哭着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生下我?”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凭妈妈怎么叫门都不出来。
由于家里经济拮据,父母凑不够为她再次做手术的费用,12岁时,她眼底最后的一点光亮完全熄灭了,完全沉入了一片黑暗。因为无法再继续普通小学的学业,父母将她送到了一所非常适合她的盲聋学校。
清楚了自己的病情,幼小的她竟勇敢地接受了失明的现实,没有哭也没有闹。在盲聋学校里,她万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为她从来没有学过盲文,学校的老师要求她从一年级开始学起。
渐渐地,她学会了盲文。假期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她让弟弟每天读一段,她用盲文抄一段。最终,几个假期下来,她把《三国演义》抄写了一遍。
她尤其喜欢诗歌,戴望舒、海子的诗她常常抚摸着盲文一读再读。直到有一天,她读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后又了解到盲聋哑人海伦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的传奇故事。她的心被震撼了,文学的梦想从此植根于她小小的心灵里,也成了她头顶的那片美丽天空。
那是一个百花绽放的春天,她和几位伙伴参加当地报社举办的“采摘春天,关爱盲童”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带队的老师要他们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感受,轮到她的时候,她问老师:我可以朗诵一下我刚刚写的《献给春天的诗》吗?
她清了清嗓子,一行行诗歌从她的心里喷涌而出。
歌声/是春天的诗行/我用我的手指触摸阳光/……
老师惊异地发现,这个文静、美丽的女孩,心里竟澎湃着诗情。就是从这一次开始,她一发而不可收。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在校园里举办了个人诗歌朗诵会,朗诵了自己的15首诗歌。
脸上的眼睛紧闭着/心灵的双眸张开着/穿过黑夜/穿过风霜雨雪/我们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全国盲人诗歌朗诵会上,17岁的她以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同一片阳光同一个梦想》一举夺冠。
她叫陈慧姣,失明后,她的心努力朝向光亮,梦想成了她触摸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