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他,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楷模,光辉的典范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他,是做好人好事的化身,是中华美德的代名词,他——就是雷锋!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人格锻造的尺度,是我们心灵美好的召唤,是我们身旁时常涌现的动人身影。
50年前,雷锋离世,但50年嬗变,雷锋的精神依然熠熠闪光,还在不断发扬光大。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助人为乐,一种做人的美德,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我们高举雷锋的旗帜,倡导时代文明,与时俱进。我们珍惜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珍惜心灵得到的一次彻底的洗礼和升华。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社会的道德风气,德性与良知。
曾几何时,雷锋一度成了被人嘲笑和扭曲的对象。人们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同时,却又漠视好人好事的出现。冷漠在我们心中漫延扎根,人与人之间互筑樊篱,世界变得冰冷而缺少生气。
当我们看到老弱妇孺倒卧在马路边,围观的众人无人伸出援手时;当我们看到即便有人伸出了援手,将病人伤员送至医院,却又遭到病人伤员家属的无理围攻和索赔时;当我们看到贫困潦倒的家庭,看到失学儿童无助的眼神,看到怀孕哺乳的妇女以及老人儿童在公共汽车上无人让座,看到无钱医治伤病,躺在床上苦捱岁月等待死亡降临的残疾人时……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仰天长叹,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呼唤道德的重塑与回归。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雷锋,想起那些代表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崇高,传承雷锋精神的社会热心人士、慈善机构、志愿者。
“学雷锋,做好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理应成为时代的潮流,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而不应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和干巴的说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你自己。
许多人厌恶尘世,把情怀寄情在香格里拉,寄情在世外桃园,寄情在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以为那里才是他们的梦里老家、精神家园。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美好相处,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寂寞空虚的心灵才会获得充实。
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做,而是怕做了被别人嘲弄笑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一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但好人好事大家都不屑为之,我们的社会风尚又何以得到提高?因而,做好人好事,更需要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做好人好事,是一种心灵的美好,是一种境界的巅峰。当你帮助了别人,即使是件很小的事,也是一种中华美德与雷锋精神的体现、传承。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守,一辈子做好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做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繁花似锦,从善如流,更加的崭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