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课文时抑制不住地笑了 (外一篇)
我读课文时抑制不住地笑了
恍惚记得是刚升入三年级吧,班里新换了一位长着一张红润的圆脸的女教师。一次,她提出了一个似乎并不很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同学们立即雀跃举手如林。我并且还从座位上半站起来晃动着高举的手臂。肯定是我那尤为招摇的积极答问的姿势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她便叫我回答。但可笑的是在这之前,我对答案可能连想也没想,只是见别人举手便也跟着举手,也可能是想了,但想得和正确的答案岔了道。总之,我站起后回答得是驴头不对马嘴,老师便问我:你发烧了吧?我正茫然不知所以时,她又冷笑着问:要不你怎么说胡话呢?于是,便惹得同学们都看着我吃吃地笑起来,笑得我羞愧无地,浑身燥热,象真的发了高烧……
从那以后,我便害怕举手答问,每每老师提出问题,那答案在我心里反复琢磨,自觉万无一失,但举手时也畏畏缩缩、迟疑不决。而老师呢,以后无论是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也再不点我。
说来也怪,老师越不点我,我便越对那些有幸被点名让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的同学们羡慕得要死。
大约是两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吧,老师竟点名让我朗读课文。现在已经忘记了是什么课文了,只记得当时来得太突兀,自己感到受宠若惊又欣喜若狂,觉得被冷落多时现在终于又可以一展朗读才能了。但那一刻一定是太兴奋了,以致刚读了头一句还没读完就忍不住笑起来。同学们见我笑,也便莫名其妙地笑。同学们一笑则更刺激了我的笑神经,我便愈发笑得难以自控。同学们便更大声哄笑起来。老师见课堂秩序大乱,便以为我故意捣蛋,厉声吼了一句:笑什么!好好读!同学们笑声小了,我也极力抑制自己,好不容易止住了笑,但不行,刚读完一句就又禁不住笑起来,于是,同学们也就又随着笑成一团。老师当时也被我引得哭笑不得,她见我笑得实在读不下去,或者是怀疑我的神经出了毛病,便生气地让我坐下了。
但奇怪的是,我一坐下后,便一点也不笑了,只感到刚才一次难得的美好的自我表现机会已让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心里难过得只想哭。
此后,在我的记忆中,那个老师在担任我的语文课的时间里,再没有让我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而那两次倒霉的回答和朗读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前,我在课堂上不管答问和朗读都口齿清爽,利落流畅,毫无羞惧,而从那以后一直延续到差不多我的整个学生时代,每逢老师点名让我答问或朗读,人未站起,心先紧张得嗵嗵跳,嗓子象堵了一团棉,及至站起,更脸红耳热,口蹇语涩,须几分钟后才能渐渐平静下来。
我对心理学没有精深的研究,也没有咨询过心理学专家,对几十年前自己那次朗读课文时奇怪的发笑,我通过思考,现在唯一能做出的解释是:有的儿童,当他被压抑多时的欲望和情绪偶然得以满足和挥发时,因神经过于兴奋而突然显露出的一种短暂的异常表现。
基于那两次答问和朗读给我留下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当了教师后,对答错问题的学生也总是给以温言抚慰,从不呵责训斥、挖苦奚落,而且提问和朗读也尽量广及每一个学生,不让教室里有被遗忘的角落。
我当了一回两个兵的头儿
五年级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后,班里爆出了一个任谁也难以置信的冷门儿:成绩一直平平的我竟考了全班第一名。咋听到这消息,我也觉得如天方夜谈不敢相信,但名次榜很快贴到教室里,前面头一个就赫然写着我的名字。班主任还在班里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我的成绩,让同学们向我学习。一连好多天,我表面上装作一如往昔,平静如常,但只有自己知道那一颗心该有何等的激动,慰贴和幸福。我知道自己不能总往名次榜上看,那未免有自我欣赏,沾沾自喜之嫌,但无论上课下课时,我的眼角余光常会装做不经意般从名次榜上疾速掠过,而每当此时,心都会幸福得几至颤栗。我也注意到同学们的目光也比以前更多地投向自己,传递着羡慕,钦佩,友好的信息。我觉得自己好象从山峦的谷底蓦地飞到了巅峰,领略到绝美的无限风光。
没想到过了两三天,尴尬的事出现了,问题是一个平时学习极好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而这次却屈居第二名的女生发现的。她细心地加了我的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各科分数后,竟发现我的总分有误,多加了十几分。按实际总分,我应排第四名。随即她便极兴奋极迫不及待地把这一特大而惊人的发现报告给了班主任。老师验证属实后,便在班上做了纠正,并把名次榜上我姓名前的序号由一改成四,而那个女生则由二改成一。
这件事不免让我有些沮丧和失落。尽管考第四名对过去的我来说也不敢奢望,同学们也并没因此而取笑我,但我却觉得好象又猛的从巅峰跌了下来。而同时,我也暗暗发了誓:既然我能从中等成绩考到第四名,而第四离第一并不遥远,下一次,我一定要考一个真正的第一名,再次领略一番那巅峰的辉煌。
果然,天遂人愿,期终考试后,我以绝对优势的成绩考了全班名副其实的第一名。
只遗憾的是,虽然班主任在放暑假那天拍着我的肩膀且赞赏且许愿地说:“小伙子好样的,真用功啊,下学期让你当班长!”但我新学期开学前又转了学,以致我整个学生时代终未正式歧足仕途,最大就当了那一回只管两个兵的头儿。
后记:以上为一反一正两个教育学生事例,童心稚嫩,可塑性强,一声呵斥或挖苦,则可能使其自馁,令其消沉;反之,一句肯定或鼓励,能增其自信,催其奋进;世间为人师及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时岂可率性而为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