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父亲和古书

父亲和古书

2013-10-02 11:48 作者:书香琴韵 阅读量:26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父亲在公私合营前做着个收售废旧物品的小生意。他不胖不瘦,身材适中,头皮和嘴巴时时剃得精光,穿对襟袄褂,青布鞋,扎着裤脚,整个人看去显出一副生意人的精明干练。

父亲从小没进过一天学堂,却靠的好学强记,竟能读得一些武侠小说及说唱鼓本之类,每每夏季傍晚,父亲搬一个小马扎在门口坐下,戴上老花镜,便手捧一本书读起来。父亲读书有个特点;凡读必得出声,一个人读时声音低沉而平淡,待到一些左邻右舍象往常一样围拢来听时,那读声也便随着听众的增多渐次高亢抑扬起来。记得那时最愿意听他读一些说唱鼓本,那书中一段白话后便紧跟着一段带韵的唱词。父亲读时便连念带唱。我不知道父亲以前是否师从过哪位说唱艺人,他唱的时候那唱腔不象评弹,也不象京韵大鼓,似介于这两者之间,虽只反反复复的四句曲调,却有叫板(叫板是用念白的最后一句),有韵律,有拖腔,听来沉郁苍凉,凄恻宛转,极有韵致和感染力。这类书中的唱词,大多是在写完一些好人落难,忠臣遭害的情节之后作者的吟咏感叹,唱词语句本就悲切,父亲读唱时又唱得哀怨苍凉,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往往唱着唱着,父亲的眼角便禁不住滴下泪来,声音也随之哽咽,便摘下老花镜,用手帕擦拭几下,待情绪稍许平静后再接着唱下去。围听的很多街坊也便陪着拭泪饮泣,啧嗟喟叹,唏嘘不已。

我虽极钦佩父亲的说唱艺术,却对他也心怀怨忿,那就是他非常吝啬,平时从不给我一点零花钱,甚至于学校有好几次包场看电影只须一毛钱也不给我,并给我多次讲50年代某年某月某天济州一个大剧院失火很多人被烧死的惨事。但我怀疑他终是缘于生意人的吝啬,并非真怕我看电影万一遇上失火被烧死,只不过作舍不得那一毛钱的幌子罢了。

却有一件事,让我觉得父亲如坠五里雾中,看不清他的庐山真面目了---

记得那是临近阴历年底的一天午饭时辰,父亲从外面领回了一个五十左右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儿。父亲喊那中年人叫老刘。一进门,便急忙火燎地催母亲做饭,待那小女孩吃着饭,父亲便和那老刘喝起酒来。因有客人,我在外面灶台上胡乱吃点饭便上学去了,只是吃饭时听得里间里父亲言多语稠,声调也极显平时难得的慷慨豪放,想必酒也喝了不少。等我下午放学回来,见只母亲一人在家。听母亲说:那老刘和小女孩儿是爷俩,河北沧州人,老刘原来在一杂技团工作,不知因何事下放回家,因家里实在度日艰难,便跑出来偷偷卖艺谋生。但离乡背井讨钱不易,在外面吃饭住店处处都要花钱,还要时时躲避工商所人员驱赶,罚款。时值年关临近,爷俩正要回家过年,却不料昨日正巧被工商人员抓住,卖艺讨来的几个钱被倾囊罚没,可怜爷俩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求告无门,想回家却连车票也买不起。没奈何,老刘便顾不得腊月数九,天寒地冻,脱下自己身上的旧大衣在辟巷出卖,欲以鬻衣之款权充车资。恰逢父亲遇到想买,上前一搭讪,得知爷俩困境,二话没说,当即便把爷俩领到家来,好酒好饭地招待毕,现在又送那爷俩去车站,给他们买车票去了。

正说着,父亲从外面回来了,满面一副仗义疏财,舍我其谁的豪情,且兴头仍高,不住地向我和母亲滔滔不绝地大谈什么对钱这身外之物不必看重,人生在世,应多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之类。那时,我真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父亲和以前连看电影的一毛钱钱也不给我的姑父竟是同一个人。

自那爷俩走后,父亲不时叨念:“老刘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的恩情,明年春就来看我,他再来时我得要留他多住几天……”但老刘只在翌年春给父亲来过一封信,以后不但人未再来,便连信也再未寄过。父亲却仍不时叨念,有时对老刘便不免流露出点怨尤之意。一次刚叨念完,母亲便接了话:“那古书上不是说,人积德行善是本分,不能施恩图报吗?”

父亲听完,长长“恩”了一声,点点头,从此再不提此事。

相关文章关键词

《父亲和古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