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沉默,我能懂
“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张爱玲
终于将《上海往事》看完。明明早就知道结局,明明不是个容易动情的人,但我还是忍不住泪水涟涟。爱玲的孤寂,爱玲的爱恨,爱玲的曲折,爱玲的这句话一齐在我脑海萦绕,让我无法入眠。
95年的中秋,张爱玲走了,犹如一片在寒冬中坚持了很久很久的枯叶,无力的坠落。没有悲哀,没有惋惜,只有那么一点点的绻寻。那点绻寻与不舍,应该是她对生命最后的怀恋吧。
出生于上海的她,在美国独居了二十多年。上海的往事本已在她的脑海里渐渐地淡去。上海的人和事,上海的苦与乐都已随着时光之水渐行渐远。然而在她弥留之际,本已经沉睡的上海往事突然在爱玲的心中苏醒了过来:
在上海那个曾经给过她一点点温情的家,她用稚嫩的童音背诵着古诗;也是在上海那个像一座坟墓的家,她被父亲囚禁在黑屋子里,眼前的光纤一点点的消失,只剩下一片黑暗。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盲人的黑”。
在上海喧嚣的街市上,她身着花夹袄,款款行走,感受着平常生活带来的那份平淡的恬静和快乐。
“小瑛——小瑛——”她听到了姑姑的呼唤;她也听到了她生命里的两个男人的呼唤“爱玲——爱玲————”
在他们的呼唤声里,她沉沉睡去。没有悲哀,也谈不上快乐。是冬来叶落了,是油尽灯灭了,一切那样自然而顺理成章。芳华落尽后曾经的苦痛,曾经的孤寂,曾经的挣扎,曾经的岁月都成为了云烟,一缕一缕飘散。
当她化作一撮灰,消散在苍茫海面的时候,我的耳畔响起了她的一句话“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爱玲的语言文字,总是淡淡的忧伤里露着靓丽的灵动,靓丽的灵动里藏着深深的道理。正像她自己所说的一样,她将感情和岁月,以及自己的躯体都轻轻撕碎了,从此永远沉默在海底。这个世界,每天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还有故事发生,可是我们再也读不到爱玲的新故事了——像《不了情》像《倾城之恋》这样的故事。这个世界不乏作家,可是他们都不是爱玲。他们的文字永远不是爱玲的力量。
像爱玲这样极富情才的女子,上天对她确实有些苛刻。上天给了她情才,教会了她爱,却没有给她足够的爱和幸福。
她的命运多舛:幼年,父母不和,母亲出走;青年,遇到战乱,好容易争取来上学机会,可是一腔梦想硬生生的被战火烧得没有了踪影。她的恋爱是坎坷的,她爱的兰成,给了她一季繁华,却留下半世凄冷。
他在战乱中,到处留情。尽管她一次次的谅解了他,但胡兰成的多情,最终还是让爱玲对他失去了信心。
“夏日之夜,犹如苦竹,竹节细密,转眼天明”
这是她曾和她的兰成一起吟过的诗,那时她的夏夜,应该不似苦竹,然而她的一生甚似苦竹,竹节细密,却难见天明。
在美国,她找到了短暂的情感归宿,然而他——那个能给爱玲父亲般的温暖的男人去世了。从此,她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旅程。在人海茫茫的世界里,她踽踽独行。我真的怀疑,她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孤寂的。
她的一生几经波澜,几度风雨。
无论何人何物,都逃不出时代的手掌,爱玲也是。在那个特殊时代里,她是一株傲然挺立的雨荷。满目疮痍,却也清新纯美,弥香袅袅。她用文字苦着自己,抒着别人的精彩。她是孤独的,她的将孤独揉碎在文字里创造了一个用文字绚丽的世界。
“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这一句话,牢牢是锁住了我的思绪。是对爱情的失望,还是对未来的失望?一定是孤寂吧,没有能懂,没人能爱的孤寂。
上天待她太薄,哪怕是她的兰成也不懂她。他不懂得她要的情,他却希望她能用宽豁包容他的多情。兰成啊,枉爱玲叫你做“我兰成”你终究不知道爱玲,她是个怎样的女子啊。
值得欣慰的是,时隔多年,很多喜欢爱玲的文字的人,都能循着文字,读懂她那颗沉默海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