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在心中扎根
美国作家亨利说:“人生有三件东西,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巴金将此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有一颗怨毒、刻薄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有一双能发出友善光芒的眼睛,你看待人、事、物,才是积极的光明的,而不是阴暗的,你的身心才会健康。善待、宽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周围的关系和谐了,你的宽容、你的善良、你的善行都会给你带来良好宽松的人际关系,今后做事也好,做人也好,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善良者大多比较健康和长寿。有一句俗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做了善事,心里会有一种踏实和欣慰的感觉,这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变得越来越好。当然,生命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生命的长度也会拉长。但是要作恶呢?其潜意识里一定有一种东西在不间断地影响着健康。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完全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寻到注脚的。?
人性的善是无法用物质价值衡量的优质资源。人心有善,心灵必定是一条清净温润的河,绵远深长,永不枯竭;人若行善,必得善果,逢山有路,遇水有桥,每次出发都有愉快的到达,每个隘口都有安适的渡送,每份思念都有深情的等待,每回憧憬都有幸福的彼岸。?
我特别欣赏特蕾莎修女的《人生戒律》,说的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定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直到今天,她的事迹仍在传颂。她没有多少物质财产,但是,她的精神资产却价值连城。?
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向善,永远向善。善待他人,善待万物,善待环境,善待自己,并由小善发展为大善。孔子就是大善之人。《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与他的弟子颜回、子路在一块儿,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个人的志向呢?子路凡事都好抢先,紧接着就回答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我的好衣服好车,让朋友用了,即使坏了,一点儿也不遗憾,甚至还高兴呢。颜渊则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不骄傲自大,也不夸自己的功劳。子路请老师说说自己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乐,使朋友信任,使年少的人怀念,这个层次太高了。这就是善,而且是大善。这种善超越了一己之善,推己及人,是非常人的博大之善。永远向善,人们就会追慕伟大,向往崇高,内心的能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心灵的能量就会无限增大。善在心中,便有了心灵的一片净土,乐亦自然在心中回旋。?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人初来到这个世界,性情是善良的,没有欲念,只有一颗善良无私和博爱的心。为善的倾向在人性中留有很深的根基,以致这种思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心有善,需要的是一颗无私的心、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一种忠实于人类的最高的理想。一般来说,从事崇高事业的人,是一定有一个崇高的灵魂,他们从来不问这个社会能为我做什么,而是始终在问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能贡献什么。
人心有善,需要的是一片真诚的热情,一种难能可贵的宽宏大度、刚强正直,诚实公道、正义廉洁。因而他们始终是“用一双干净的手和一颗纯洁的心去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去发扬神圣的正义”。
人心有善,需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忘我精神,他们任何时候准备着:只要集体需要,随时都可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乃至一切。
一个人如果缺乏善心,缺乏善的美德,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恶人,成为过街的老鼠。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一个罪恶凶残的灵魂是没有宁静可言的。?
苍天的胸怀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它要施雨露和阳光给善人,也给不善的人。它是要那些恶人悔过,在平淡中滋生出性善和美德。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有一天,当长成为参天大树并为你带来丰硕的果实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你赋予他人的慈爱很真诚并不需要很多,很昂贵的付出,你的善举并不难,而只是像搬动一把椅子那么简单。?
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性善在心中扎根,让善举和自己的生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