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的红楼一梦
踏进朱家花园时,朋友说这个园子是滇南的大观园。于是,我意念恍惚地觉得那坦荡照进院子中的阳光,是那时,那岁的光影。
惴着瞻望的心思,自然脚步也着得更轻些。门槛后面的照璧显然是沉淀了岁月的,泛着浅色的黄,即使是青砖,也挡不住时光的浸染。阳光还在东屋的檐角上弱弱地柔软着,闲竹仿若画在生宣上,晕开了浓浓的墨迹。院墙外的蓝天,如同一片配色,把青灰抑郁的情绪一扫而去,让脚步也随之轻松起来。脚跟着地,再传到脚掌,最后脚尖点地,再离地,一步一步移动,仿佛有一袭长裙,被脚步摇曳,竟生出点点莲意来。想起那时,窃笑自己,如果再有一拢水袖,是不是还会翻卷出缕缕心情呢?
顺着阳光的方向,转廊回角,步移景换。墨窗白墙,借景造景,玉兰盛放,紫意含苞,遗世独立,江南园林的手法在这里依稀可见。镂扉半敞,雕?画璧,仙鹤延年,瑞意祥和,繁盛一时,又多了几分岭南木刻的风韵。若说大观园“那门栏窗格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基,凿成西番草花样。”是平淡之中见精工,用大面积的素色来衬托精致,那么此称“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就真是引借与改进并存了。它的木雕和砖雕都不似江南的琢细到毛发般精致,却多了几分写意的洒脱与粗犷,用色更是出跳得明艳些,利用原木本色大胆地设计和创作,多了几分浓郁的富丽。
走在一处容易产生幻觉的庭院里,由不得就忘了自我。桶瓦、盆景、假山、空窗,正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走过一面花墙之后,会不会是宝钗的蘅芜苑?
坐在煦日里的“美人靠”上,正是品红读书最惬意的时光。而我依旧是匆匆过客,在想象中,走过了“美人靠“,走过了带着浓浓岁月痕迹的朱家花园。我不想了解这园子是怎样建成的,也不想了解朱家是如何兴盛、没落的,我只在这如梦的花园里,重读一次红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