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黄鹤楼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黄鹤楼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楹联。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汹涌奔腾的长江呼啸而来,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龟蛇两山兀然而立,夹江相峙,山川灵气吐纳,大江气象动荡,黄鹤楼于是应运而生。檐角高翘,轻巧飞扬,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就是“天下绝景”,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黄鹤楼因为武力而建,却是因为文学而闻名遐迩。三国时,吴王孙皓建造黄鹤楼,是为了三楚地区的防务,西拒刘蜀,北抗曹魏,进而逐鹿中原,以成就他千古霸业。直到唐初,黄鹤楼在历史上的角色,一直是江边防务的一个军事场所,直到崔颢的到来。崔颢让黄鹤楼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崔颢,唐初诗人,算的上初唐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擅长七律,一曲《黄鹤楼》就要让天不怕地不怕的狂野诗仙李太白惊叹不已。黄鹤楼主楼二楼的大厅里,开篇就是《黄鹤楼》诗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透过回廊四下而望,夕阳下的武汉三镇,像是笼罩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万里长江西来东去,惊涛掠岸,烟波浩瀚,再读诗文,崔颢笔下的景,一下子尽然清晰起来。崔颢心中的情,尽然是那样的熟悉。难为了崔颢,他写出的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心情,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心情。崔颢一曲,绝唱千古。文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没有时空的限制,不会因为世事变迁而褪色。崔颢的黄鹤楼,是一个清新而又惆怅的梦。从此,黄鹤楼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纠结点,一定程度上,它成了中国古代仕人的某种寄托和安慰。
崔颢之后,又过了很多年,李白来了。李白一生,四处漂泊,所到之处,或低吟浅唱,或慷慨悲歌,留下了不少佳句。但是,如果稍微对李白的诗有所涉猎,你会发现,李白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多写几句的。诗仙神踪飘忽不定,大半是挥毫之后,把酒一饮,就飘然而去。然而,黄鹤楼却大不一样,前前后后,老夫子留下的诗,尽然有五首之多。黄鹤楼,是李白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足见他对这里的喜爱。李白第一次来黄鹤楼,就被晴川阁,鹦鹉洲的景致吸引。虽然说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还是不改狂放不羁的豪气,该说的还是得说,该写的还是写。
于是,我们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看到了他的友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于是,我们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看见了他的悲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于是,我们在《望黄鹤楼》中看到了他的飘逸: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诗仙的风骨就在于此:坦然豪爽,从不扭扭捏捏,这股豪情,后世文人,能出其右者,我看只有东坡一人。可惜,苏东坡在黄鹤楼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即使曾留下,也无诗词文献可考。不过这不遗憾,没有东坡,黄鹤楼一样的风采依旧。我曾经想过,要是当年贬谪黄州的东坡先生能够跨过长江,驾一叶轻舟,逆流而上,当黄鹤楼与先生遭遇,他会不会写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雄奇俊健的诗文呢?答案是肯定的,他能,而且会像他的前辈们一样潇洒。黄鹤楼,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所在,只要你稍微在檐角一站,你的思想或者意念,都会不由自主的弹唱成美妙的音符。它存在了千年,历经风雨,虽然数次被毁,数次修复数次重建,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思想寄托,它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然而,不是因为岳飞,我是不会去登黄鹤楼的,或者说是不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两次拜谒黄鹤楼。第一次去黄鹤楼,是在祖国六十华诞的金秋十月里。从“北方明珠”大连来到“江城”武汉,坐火车需要一天一夜。顾不得旅途的疲惫,来武汉的第二天,就去了汉阳,于是,看见了黄鹤楼。黄鹤楼人山人海,买票都要排队,想到人如此之多,登楼绝对无法静心品味这杯泡了千年的极品名茶,一下子就没有了登楼的兴趣。黄鹤楼,我,在十月错过。有缘自会相逢。武汉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来了。这一次,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打算要去跟黄鹤楼赔罪,因为,我知道了我所崇敬的一个英雄,岳飞,他曾经去过黄鹤楼,而且,还留下了诗文。而我,曾经误解了黄鹤楼,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骚人墨客表表志向写写风月发发牢骚的地方,知道岳飞在黄鹤楼的活动后,我对黄鹤楼的感情一下子神圣了起来。岳飞在黄鹤楼留下一首词,是在驻守鄂州时所作。将军在击败金军多次进攻后,南宋朝廷却把他调往鄂州,脱离了抗金一线阵地,对于一个急于为国家收复失地,急于救百姓于水火中的有志军人来说,这是很苦闷的。于是,黄鹤楼成了岳飞在营务闲暇时消遣苦闷的地方。那是个烽烟弥漫的黄昏,诗人登上了黄鹤楼。他北向而望,叹故国破败,神州陆沉;悲统治者荒淫无度,无所作为;怜百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一曲《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于是就横空出世: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莲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戗,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请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这首词只是摘录了后面几句,但能在岳飞广场看到将军的铜像,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喜悦。将军神情严肃,北向而望,望他的故国,望他的江山。“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我感受得到他要收复失地,力挽狂澜的决心,我也体会得到他生不逢时,难遇明君的苦闷。然而,那决心之火在熊熊燃烧,那里边有武将的血性,亦有文臣的忠贞,那是武将的风骨,亦是文臣的志气。然而,阻挡岳飞收复失地光复旧山河的,不是金人的铁骑,而是权奸,是昏君。十二金牌的伤心往事,一代忠良遗恨风波亭。好在,黄鹤楼见证了忠良的铮铮誓言和灼灼品格,历史记住了遗憾也记住了亮节高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鹤楼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阅读黄鹤楼,你不仅看到了江南的烟水气文人的古风情,更看到了历史的铁马兵戈和朝代更替的涅?与图腾。
岳飞之后,陆游,杨慎,张居正,曾国藩,张之洞....或是风骨卓然的文士,或是经纬天地的政客,黄鹤楼都曾听过他们的述说,他们的慷慨悲歌,抑或是仰天长啸。黄鹤楼铭记了他们的鹤响鸿影,黄鹤楼于是成就了本身的厚重永恒。
多年后,秀丽的蛇山脚下,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一群热血青年扯起了推翻满清政府的大旗,大清国一夜之间土崩瓦解,黄鹤楼亲眼目睹。起义的旧址,湖北军政府所在地—红楼与蛇山顶上的黄鹤楼遥相呼应,丰富了游人们的想象空间,理所当然成了武汉三镇必然的标志。之后,黄鹤楼历经战火,默默的陪同中华民族走过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走到了今天,重迁了家园,像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一样,依然坚定的守护着它的江山,它的祖国,面色不改。黄鹤楼,就是中华民族烂漫厚重的历史缩影,就是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的壮丽史诗!
一步步走下石梯,心潮澎湃。想起了毛泽东的那首《黄鹤楼》: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之何处?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心潮逐浪高。这是每一个从黄鹤楼头走下,迎着长烟落日,沐浴飒爽江风的游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