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们讲求和谐,不仅需要和谐的制度,更需要具有和谐的内心。而和谐内心的前提,必须是先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体贴万物的心,一颗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
《圣经•四福音书》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在迦百农的时候,有一次,他的门徒问他,天堂里谁最大?耶稣便叫过一位孩童,让他站在众人中间说:“只有恭谦如同孩子,卑微如同孩子,像孩子般单纯、率真而没有自以为是,才能在天堂成为最大。”又说:“一个天堂里最大的人,在人间必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纯净的灵魂。”虽然,我并不相信真有天堂,但我相信,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受到人们的景仰和敬重,就像白雪公主以她的善良赢得了七个小矮人的尊重,以她的善性赢得了小动物们的欢喜一样;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因为善良的心灵而遮盖了畸形丑陋的容貌,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一样。?
一个人惟有心地善良,才能在内心里自我恭谦,才不会去苛责他人,才懂得去怜悯他人、宽恕他人。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福建剑州有一个穷书生,虽苦读诗书,却屡考不中。那年,好不容易州试中榜,有了进京赴考的机会,却又没有路费。乡人怜之,就为他捐了一些银两和棉纱。他一并带上,打算将棉纱带到京城换成银两用。但贩运棉纱是要纳税的,若路途所经地方一一纳税,恐怕到京城就剩不到一半了。于是,穷书生灵机一动,便在棉纱贴上封纸,上书:“杭州通判苏轼送京师苏侍郎宅”。想以受苏轼之托,往京师之弟寄物的名义,蒙混过关,不料一到杭州便被查出。苏轼面对这位苦读诗书而冒名赴考的穷书生,百感交集,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苏轼没有责罚穷书生,而是亲笔题写自己的姓名、官衔和弟弟苏辙在京师的详细地址,并换下包袱上的旧封,以示托送。事后,穷书生高中后,专门登门向苏轼道谢,以表感激之情。苏轼的善良亦由此被世代传为佳话。散文?
有善良之心的人,他的心是细腻的、敏感的,是极具感性的,无论别人对他如何,他都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因而,他也就能更多地体会到生活中诸多微不足道的美,感受到许多不足挂齿的情,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享受生活的快乐。有善良之心的人遇事总是朝正面去思考,别人指责他,他会认为人家是在提醒他;别人算计他,他会认为别人是自有难处迫不得已而为之;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善良人的眼里永远都值得珍惜,他会常说,尽管卑微,毕竟那也是一个生命啊!古罗马美学思想家朗吉努斯曾在《论崇高》中这样写道:“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我想说,尽管上苍在人们的心中种植了向往美好的热情,但仍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虽然世间充满着美,但惟有善良的人才能体会到,正如台湾散文大家林清玄所说,心灵如果澄清,什么山水花树在上面都是美丽的,心灵如果污浊,再美丽的花照在上面也只是污秽的东西。?
人如果没有贪欲之心,就能以宽恕代替仇恨,就能有心灵的富足和精神的泰然。一个有着善良之心的人往往心态平和,生活从容,心存敬畏,或许他们生活困顿,但他们不会昧着良心去获取不义之财,或许他们很富有,很有地位,但他们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做着乐善好施之事,让善良的灵魂散发着高贵的光芒。散文?
人心是块田,你播什么种,它就结什么果。你播下的种是恶,恶就在你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你撒下的种是善,善就在你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所以,每个人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必须时刻心怀善念,倘如此,那么善良就不遥远了。正如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那仁便倏忽降临到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