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如诗年华

如诗年华

2013-10-23 12:58 作者:那片云彩 阅读量:3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80年代中期,各个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毫不例外,我也属于这社团中的一员。如诗的年龄,我们用诗来点缀我们的青春,用诗来宣泄我们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在那年那月的故事,也如诗般浪漫。。。。。。

87年3月的一天,我照例收到几封信,其中一封来自某部队的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拆开一看,原来是我的一首诗在某诗歌刊物发表了,他从一位战友那里看到了这本杂志,他很欣赏那首诗,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又分析了此诗的不足之处,最后用商量的口吻说能否谈谈创作体会。收到这样的信,我自然很高兴,要知道,那几年我老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停地写诗,除了上班,很少与人交谈。有人与我谈诗,还是个军人,我自然很乐意。

在信的结尾,我写到:如愿意,希望能成为您的诗友。

就这样,每次回信我都把自己刚写出的诗寄给他,听他的见解,他的诗写得比我好,内容深刻而通俗易懂。每一次他都把我的诗剖析得很透彻,还用他的思维方式给我修改,那时的我好胜心很强,很不乐意他把我的诗驳斥得体无完肤,就拿发表过的诗让他评析,谁知他一点也不领情,不是诗太朦胧难懂,就是有雷同之嫌,还把他对当代诗坛的看法长篇大论地寄给我,不能不承认他的文字功底与修养都比我强。

渐渐地,他的来信不再局限于诗,偶尔也谈他的生活。他是飞机上的电气、仪表员,在与我通到第N封信时,就接到了飞行命令,去了一趟大兴安岭,他们的任务一是喷水灭火,二是救人。回来后就急忙用他流畅的文笔为我描绘了大兴安岭火灾极其惊恐的场面,他写道:大兴安岭森林之空,简直有一万个太阳在燃烧,一万个烟窗在吞云吐雾。这里只有两种色彩,惊心动魄的红色和死气沉沉的黑色,红色的火海,黑色的天空,撕心恐胆的哭声,震耳欲聋的喊声。。。。。。

他试探性地问我要照片,我也不甘示弱地要他交换,他说他的形象像一首乏味的诗,加上每每照相时严肃得令人反感,对不住观众的,是不是算了?!这时我的小女孩的好奇心更胜了,我说这不公平!结果他还是把他的照片寄来了,说是以示公平。

他要我多谈谈自己及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无奈那时的我爱诗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对于与诗无关的事总是不闻不问,所以对他的提出的要求也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尽管这样,他还是非常乐意地给我改诗,给我谈诗的意境,诗的创新与韵律感。我也一样,很欣赏他的才气,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一手漂亮的字体,常令我万般遐思,从他的来信中也可见他坦诚直率的个性。

我为结识这样的朋友而高兴,每次等他的信,都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当收到他的信时,心总是狂跳不已,而他在信中对我的称呼也越来越亲昵。我有一种预感,既希望它成为事实,又觉得很茫然。终于,在惴惴不安的想象中,盼来了他的信。

他用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他对我的爱慕之心,他说我纯真,有上进心,还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忧患意识。还把他的家庭背景作了介绍:他出生在皖江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但他并不为此感到自卑和怯懦,他有他的奋斗目标,他要为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帮助和引导他的父老乡亲走上致富的道路。。。。。。

我能说什么呢,我既不想失去这么一位难得的朋友,又不想接受他。家在农村,远隔千山万水,这不是我的梦想。我只是一个爱写诗,好幻想,很平常的女孩子,无法做到超越现实的距离,超越自己。

就在他给我写那封求爱信不久,他复员了。

回到农村,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乐观,他写的洋洋洒洒万余字竞争乡长的报告没有得到重视,暂时只有在家干起了农活。他对现实的无奈、彷徨和看不到前途的迷茫通过一封封信传到我手中,笔调深沉、凝重,悲愤时的力透纸背,让我看到了一个追求上进的农村青年在那个年代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

接到他后来的信时,他已通过努力去了北京——他在那里有两年的书读。

这期间,我们一直进行着书信交流。我为他能得到进一步的升造而高兴,也为他以后的日子朝着理想的目标即将实现而自豪,他的来信也多了阳光的成分,我们又开始了畅谈人生、理想和诗歌。

就在这时,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当我委婉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给我回道:爱一个人就要给一个人幸福,如果你的选择是对的,我尊重你的选择,随即给我送来了祝福的话语。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信息。

一天,在上班中途,我回家照看孩子去了,后来听办公室的同事讲,有一位军人模样的人背着一个包在找我,我猜想应该就是他了。

当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这篇短文时,已到了通讯信息非常发达的年代。曾把这件事说与夫君,他问道;你们见过面吗?没有,我答。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我如此完美地把他留在记忆里。

相关文章关键词

《如诗年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