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温州模式发源地--金乡

温州模式发源地--金乡

2013-10-27 08:35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9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负责化妆品新产品开发时,一个来自温州苍南县叫黄昌富的人,专门给我厂配套生产不干胶商标,让我初识了这个偏远古朴但独具风情的金乡。

“金乡生意郎,挑担走四方。”金乡人挑担走四方,早早地打开了封闭之门,他们把商标、标牌生意做到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后来,在九十年代初期,我下海自己开厂生产球型喷雾头子,需要配套塑料吸管,先后二次去过金乡这个温州模式的滥觞之地,使我对已形成纸制品、印刷品、塑料制品、文教用品四大产业的金乡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是从上虞乘班车出发的,一路经过嵊州、新昌、天台、临海、黄岩、路桥到达椒江,再从椒江换车直达金乡。

行走在金乡,行走在完整的护城河,行走在纵横有序的街道,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这个有着620多年历史的古镇风韵。虽然大街小巷浸润着现代商业的浓厚气息,但我还是恍若自己身在水乡。

金乡也有一条河江于镇中蜿蜒流过,沿河青石护栏。东门自迎旭桥至狮山桥,沿河有很多青石栏杆。马路两旁也是我们江南最常见的那种黑瓦白墙、砖雕花墙。现在城内的九曲河之上,过去有定远桥、凤仪桥、鲁公桥、火神桥、木桥、张家桥、吴衙桥、小仓桥、大仓桥共九顶桥分别架在上面。

金乡城镇的最中心闹市区为大仓桥和小仓桥,历来是部队囤积军粮的地方,三国时曹操就曾将军粮囤积在此并重兵把守。今天的环城东路,据说原先便是城墙,这些城墙和城门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时期和十年文革动乱中已被毁掉,只剩下北门与西门尚存两小段极短的城墙,但保存了城的模样。

镇内有两座山,称之球山和狮山。这狮山远远看去还真象头卧狮。出西门就是金沙滩,沙滩上沙细如粉。每到夏日休闲,沙滩上便会涌来许多各地的游人。

金乡濒临东海,三面环山,山海回环,是一个置“卫”筑“城”之后具有620多年沧桑历史的海防古镇。

远古时代的金乡称瀛州,瀛洲系三国时代周瑜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之内,属“回浦地”。“小金乡”浮起于唐末。

金乡人源于黄河流域,晋、唐时期(317-907),黄河中、下游的不少人为了避战祸、逃灾荒就一路南下,偏安于气候温和的浙江东南梅峰、瀛洲等地海隅的一角,并定居了下来。他们或居于山地,或栖于海岛,以渔樵为业,这些北来的炎黄子孙就是开发金乡的祖先。

从唐末至宋期间金乡已商贾云集逐渐繁荣,后来为了抗倭,金乡城内的居民全部迁出,驻戎金乡卫的是明军官兵,这些官兵在金乡屯田耕作,娶妻生子,子孙繁衍,世袭安家成为了现在金乡人的祖先。

250年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建置了金舟乡,隶属于平阳县。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金乡卫共设十一寨、十五堠,管辖海岸线长达200多公里。

据史料记载,这十一寨为:庙后寨、屿门寨、巴艚寨、大岙寨、炎亭寨、大镬寨、小镬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渔寨、小渔寨。十五堠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马迹堠、凤凰堠、猴头堠、上洋堠、毕湾堠、东冈堠、岭门堠、东山堠、蒙湾堠、兰头堠、巴艚山堠、奠山堠。堠下还有许多墩。

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大烟墩山古烟墩,位于大渔镇小岙村墩山巅,海拔约250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高约7米,站在上面极目海天,就是明代抗倭的报警设施实物。

在明代,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为止,在长达270年的时间里,日本海上强盗倭寇以要求通商为名,不断侵犯我国沿海抢掠,这金乡便是日本倭寇的登陆地点之一。

为了防患平倭,朝廷便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筑城置卫、驻兵抗倭。金乡城围十里,护城河环绕全城。整座城呈八卦乾坤布局;狮屿、球山雄踞,城墙巍峻壁垒,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入”之势,成了浙南沿海的军事重镇。

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计1420余丈,墙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窝铺43座。城体用不规则条石垒迭,内夯黄土和砾石。有城门四座,东,迎旭门;南,靖海门;西,来爽门;北,望京门。各设城楼。除四座城门外,还分别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设立了四座水门。

城墙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城内小河通过水门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上有吊桥。

卫厅还在狮山上设有了望台远眺海防。

城内置有六爻巷,是间隔断续的阴阳爻,这六爻巷不是为居民而设的,而是六排军营。里面是军营的内部通道,便于相互接应,巷阔仅两、三米,两匹马都不能并行而驰。这种布局适合于巷战,可攻易守。一旦城门失守,就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敌人展开搏斗,使之陷入迷魂阵中。

明朝历二百七十六年,金乡卫城抗击倭患达百余次,其中史载重大战役就有二十次。

首任指挥使(正三品)张候麒,铮铮铁骨,猎猎英风,直至以身殉职,埋忠骨于金乡卫城南郊,死而后已。首任指挥佥事(正四品)察罕帖木儿,曾诱“寇船数十只”之倭寇,一举全歼于迎旭门卫城东门)外,战功赫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挥师南下,猛追穷寇,自台州至温州,经海道抵金乡驻足,然后经蒲门入闽北,三年后全歼残寇。第二年(1566年),戚继光回师北上,曾扎营于金乡卫城西郊练兵,抗击倭寇。

金乡人民在抗倭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形成了金乡人独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征。

当我站立在金乡的护城河边,仿佛自己看见了当年那一场场抗倭战争中的刀光剑影。凭河临风,护城河流淌而过的虽是漫漫岁月,但从前的英烈先贤那种可歌可泣、可点可圈精神却在这个古镇代代相传。

金乡人的创造,不仅仅只是贡献于金乡的什么唐代“灵峰凌云寺”,北宋神宗的“梅峰涌泉寺”,北宋哲宗的“元佑桥”,唐宋间的小口、大渔南北交通港口,南宋金舟乡的“淘金热”,南宋孝宋“乌屿陡门和阴均埭”,宋高宗时代的坊下兄弟状元,元仁宗时代的诗人陈高及“瀛洲三杰”,元顺帝的“雪苍道人陈文口,明成祖时代的建筑大师张殿元,明万右时代元戎陈寅,清初举义旗的陈仓,反禁海锁国的蔡牵妈……等等。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10月1日,金乡镇农村信用社“触犯政策红线”率先进行“议价利率”,开创了我国浮动利率改革的先河,拉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金乡信用社试行浮动利率,引起了农行系统的高度关注。

1984年3月,温州市农行同意在金乡等5家农村信用社推行利率浮动试点工作;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允许农村信用社试行利率浮动;

1986年6月,温州市在381个信用社试行浮动利率,该年,农行总行决定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浮动利率。

198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率先在温州施行利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

陈礼铨也因为浮动利率改革的成功,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金融红旗手。

金乡人也以挂户经营、浮动利率等大胆的创举而名扬全国,被写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为了温州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经济刚刚起步时,金乡人就广发业务信做生意,互联网络出现后,金乡人又第一个建起乡镇网站,在网上发布企业信息搞经营,从而被称为“中国数字第一镇”……

相关文章关键词

《温州模式发源地--金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