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着不能承受之痛
“教育一旦与功利扯上关系,就失去了她应有的从容。百年树人的教育如果不能从容,受伤害的只能是祖国的未来。”这是黄晓春老师发表在《山东教育》(2010年10月)上的一篇名为《教育不能承受之痛》里的两句话。读完这篇文章,感觉长期堆积在心里的压抑得到了释放。评优评先真的给老师们带来了不能承受但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可教师的快乐度却降低了。为什么?因为教师的待遇和教师的职级挂钩。在我们这里,原来有些职级是自然晋级的,现在必须通过评优评先来晋级了。因为有名额限制,粥少僧多。评优评先有很多条件,比如民主评议、工作年限、工作成绩、各种证件等等。民主评议和各种证件是很有弹性的。先说民主评议:在晋级前,有教委的领导和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组成的评委为晋级的老师打分,如果对这个老师熟悉或者提前有过沟通,那打分就会高一些,反之就会低。这个时候打分的凭据不是老师是否优秀,而是有太多的人情面子在里面。再说证件,当地的县市教委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除了公开课不能作假,其他都是可以的。比如论文或教案,给每个学校的数量有限,有能力的老师自己写了,却不一定能被送上去,而有门路的老师可以自己写,还可以请高手帮忙写,然后拖关系送上去,照样可以发表或者获奖。
再说工作成绩,每个学期,学校要根据德、能、勤、绩四项给老师打分,然后根据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出优、良、中三个档次。在晋级的时候,这三个档次的加分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们为这些排名所累。有一位年近退休的老教师,教小学二年级,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只要第一节课是她的,就会提前半个小时上课,孩子们的练习或者作业都是戴着老花镜一本一本的看。同事们说:“于老师,这么拼命干嘛?”她一脸的无奈:“我马上就退休了,再晋不了级就没有机会了。也不是只在乎那几个钱,如果到退休了还晋不了级,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
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上办法很多,可是经营以上种种的办法却很少,眼看着和自己同等教龄的同事或同学晋级了,而自己却因为少这缺那,迟迟不能晋级,他(她)怎么能从容?那份压抑和失落真的是一种不能承受而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老师们不得不为追名逐利去伤脑筋。编辑一下黄晓春老师的话:“都为名利伤脑筋去了,谁还为教学伤脑筋呢?”当费尽心机终于晋级的时候,有好多人会落泪,不是喜悦,而是走过艰难的心理历程的伤感。忽然想起了范进中举,有很多时候,我们这些老师们重蹈了范进的覆辙。
正如黄晓春老师在文中呼吁的那样,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实在是应该取消或改革一下方式了,让教育远离功利,还老师们自由的天空。当老师们的心灵不再压抑,不再为追名逐利而奔波忙碌而苦费脑筋的时候,教育才会恢复她本该拥有的从容,孩子们才会享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