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私塾学堂的往事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私塾学堂的往事

2013-10-24 07:19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2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老底子的百官,从上堰头到下市头是三里长街,街面只有扁担宽,地面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百官街河”,两旁的店铺是我们江南最常见的那种黑瓦白墙,街河与街面平行。街南称上街,街北谓下街,中段是中街;与中街呈T字形相交的叫横街。横街与中街之间有一座拱形石桥相连,住在横街里的人家大都姓王,王姓是百官除了季、谷、糜三姓之外的名门望族。

当年在横街桥西面的桥脚下,有一家“益大米行”(今天的百官旅社位置),再往里向前走,这一段就是过去百官的菜市场。在横街里沈家弄出口的地方,有一所“私塾”学堂。解放后这里一度设置过上虞县兵役局和上虞县广播站。

当年我的“太外公”,是沈家弄内有名的的大户人家、开明绅士。“太外公”沈老先生曾在这所“私塾”学堂做过私塾老师,教授子弟。这所“私塾”学堂是我的“太外公”与人合伙开办的,规模不小。我娘娘幼小在这里读书。

当年的学生入学年龄基本上是不限止的,年令小的有五六岁,大点的有十多岁,一般十二三岁比较多。学生少则四五人,多达三四十人,也没有规定的。能够读得起“私塾”学堂的学生也大多是百官的富贵人家和殷实家庭子弟,就读的基本上是男生,象我娘娘这种女孩上“私塾”的极少。而做私塾老师教书先生的大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

小时候我时常听我娘娘说,当年生活在百官的居民小孩子读书,只能到私人开设的“私塾”学堂里习文识字。等到百官有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堂-“百官学堂”,那是在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经过百官镇上几位开明的乡绅和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还有王星泉老先生的努力之下,加上百官镇“积聚会”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正月才正式开学的。“百官学堂”最早开办的地点就在我“太外公”合伙创办的这所“私塾”学堂。

那个时候到“私塾”读书的学生大多是六岁就开始启蒙,学童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只需要征得先生同意就行。在封建社会进“私塾”读书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按规矩有许多礼数要讲究,学文的要拜文魁星,习武的要拜武魁星。开学那天,学生离开家门前,先要在家里拜文昌帝。

进“私塾”大门见了先生,新学生站在私塾的前厅,教书先生坐在神案的左手。家长要先将带来的果盒摆在孔子神座前面,再把蜡烛和捧香点燃分别插上蜡烛台和香炉,然后学生开始跪拜孔圣人,因为孔子是“至圣先师”。拜孔子的时候,须先直立两手合拢举起一拜,再跪在蒲团上一拜,站起身来一拜,跪下去又一拜,叫作“四跪四拜”。

接着再拜先生,拜先生时也要跪着一连磕三个头。然后就是拜见同学,新学生要向其他学生一一作揖。最后到私塾后堂拜见师母,先叫一声“师母”,再毕恭毕敬地作一个揖。这一切程序结束之后,先生就会摸一摸学生的头,嘴上念叨一下之乎者也,就是好好学习的意思。接着先生将一支毛笔,一个描红本送到学生手里,作为先生收教弟子的见面物。这样就算取得了入学的资格了,并从这一天起正式开始上学。

“私塾”学堂的教室上方摆了一张条桌,那是先生的座位。课堂下面摆放着四张八仙桌,一张八仙桌满坐四个小孩,每个学生坐一方。“私塾”学堂共有十五六张八仙桌,学生最多时,大概也有五六十个读书的小孩吧!

学生只要一入塾,教书先生往往个别教授。年幼学童先识“方块字”,就是书写在一寸见方的纸上那种楷书字。待学童认识了千把个字之后,教书先生再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亦有直接教读《四书》、“五经”兼读古文《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的。

当时的教学方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书先生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在教学方法上,教书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教书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教书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去朗读。凡教书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我娘娘念的第一本书是线装黄纸木刻版印的《人之初》,“太外公”站在八仙桌面前,翻开书一句一句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她也跟随着摇头晃脑地读,先学十句,读熟了再背诵。当读完了《人之初》,也就基本上能通本地背诵了。虽然能背诵《人之初》,但其中的意义却知之甚少,“太外公”开始也并不细细讲解。

私塾学堂管教学生甚严,哪位学生稍稍犯点错,就要挨一记打。轻则扭耳朵,重则手心打板子、罚站壁角。我娘娘对我说过:每当她在课堂上背诵不出课文,“太外公”就会打她手底板,7岁的她皮肉嫩手掌顿时红肿,手心当场凸起红红的板子印,使她疼痛难忍,当堂嚎啕大哭、痛哭流涕。“太外婆”听到女儿哭声,这个时候就会从后堂走出来进行阻止。而我“太外公”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叹着气说上一句:“被你掼得还怎么读书呢?”

私塾学堂在过去被称为蒙学,是一种早期教育,学生在“私塾”学堂读书无非就是写写字,背背课文,唱唱九九表,还读斤求两两求斤,打打算盘之类。每个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读的课本都是各不相同的,教书先生实行的是因人因时单个教学。

对于家长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就可以的,称“短学”。“短学”教学时间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而“长学”则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长一点,学习的内容也相应多很多。

一个课堂里同时有好多学生,教书先生就按不同人按排读不同的书,有的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有的读《论语》,有的读《孟子》,有的读《诗经》,有的读《左传》,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中共同高声朗读。

在私塾学堂读书,每日实际只有大半天的时间才是真正学习,其他时间按排的是课余活动,或是在书中找对子,或是在院子里跳跳绳子,踢踢毽子,爬爬竹竿等。

老底子尽管好的私塾教书先生,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可以连贯制,不分等级,而学生受教却是要分等级的。

启蒙教育,一般一至二年;读书教育,三至五年;开讲开笔作文教育,五至八年;而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则需要八至十年。如果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就能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

当然,这要看各人的悟性和灵性了,每个人读书期限相差很多。那个时候六七岁学童,进书房识字读书,不间断地十年左右,到十六七岁时,就可以读熟“五经”、《四书》、《神童诗》、《唐诗合解》之类,再读一定数量八股名文,就可学会写八股文、试帖诗。聪明一点的人,就可以考中一名秀才了。

这叫作“进学”,其年龄低的是十三四岁,而大的就二十出头了。进学之后,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那在年龄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年青的十八九、二十岁就可中了进士,年老的六七十,甚至还有八十岁才考中进士的,科举考试,在年龄上是没有限制的。

私塾学堂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夫子首开讲学之风,随后私学大盛。私学从孔夫子时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以后,私学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私塾学堂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私塾学堂的往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