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渡江胜利足迹前进
编者按渡江纪念馆携“千帆竞渡”大型主题雕塑,气势宏伟,引人入胜。
在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我们参观了渡江纪念馆。在秦淮河、夹江、长江交汇之处,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携“千帆竞渡”大型主题雕塑,气势宏伟,引人入胜。当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有反映渡江战役史料的实物200余件。
主馆:胜利之船
从入口广场,沿胜利之桥,进入象征红色革命精神永恒的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外饰采用红色石材,象征红色革命精神的永恒。展馆分三个展厅体块,外立面采用石材和板材装饰成木船,取意野战军3部,兵分东、西、中3路,夺取3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寓意驶向胜利之船。
雕塑:千帆竞渡
馆前的“千帆竞渡”雕塑面世。这组雕塑设计成49根高度不一的“风帆”,中央部位的一组“风帆”最高达49.423米,风帆“顶端”设计成耀眼的五角星,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日。
“京电号”荣归成馆宝
这艘船长23.1米,宽4.25米,吨位41.4吨。1949年4月21日晚,接到指令的9名船工将“京电号”开赴北岸,迎接部队强渡长江。23日零时,35军103师部队的120名指战员作为解放南京渡江战斗的第一梯队,在“京电号”上架起数挺机枪,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单船劈波奋勇直前,成功地在下关码头登陆。尔后该船又数次往返,共运送了6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渡江战役的总前委邓小平、陈毅等军事将领,也都乘此船过江,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解放南京“渡江第一船”。解放后,“京电号”回到了原来岗位。1997年底光荣退役后,停靠在灌南盐河的岸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在多方协调努力之下,今年2月,“京电号”从灌南县重新回到了南京,作为渡江胜利纪念馆永久性的“镇馆之宝”,已摆放在渡江战役胜利纪念广场中央供游人参观。(795)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