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情书・信・・・
如今还有谁写信?信纸邮票已经是渺茫的记忆了。
倒退10几年前的人们,可能大部分都得靠写信传送信息的,家书情怀,亲情无限。那时我爸眼巴巴等儿子信件来??到了外地读大学的哥哥是准时寄回信件的,信中必定是向爸妈汇报近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得了什么奖励啦,买了一件衣裳啦,有些学科不太好学啦,英语口语有进步了啦,妹在家要听话啦等等。父亲收到儿子的信就是最舒坦的时候,细细看后,凝神思忖,提笔回复,笔走游龙,顷刻挥就。谆谆告诫,关怀期望跃然纸上。有时父亲会在信末不客气的批评一句??你娃儿的字跟狗脚爪一样!还不多练练!我爸一手漂亮的行书,自然有资格教训儿子的。大学几年,哥哥的信件给收集得狠完整,厚厚的一匝,那上面的笔迹后来工工整整,博得了父亲的夸赞??娃儿钢笔字有长进了!
有谁能低估家书的力量呢?那一封封透出的父爱母爱,训诫慈爱,子女对父母的眷恋,是使人泪珠萦绕的。清代有曾国藩家书,近代有傅雷家书,更有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辞,给人慰藉,力量何其大!
情书则更是市场巨大,多少男男女女,不都得靠这情书表达情窦?一段情,郑重的淌在信签里,贴好邮票,封好,塞进邮筒,然后开始计算,一周后就可以送到对方手里了。她收到我这封信该作怎样的反应呢?上帝保佑我!阿门!而取信的人羞涩,兴奋,猜测---“云中谁寄锦书来?”揣着信一溜小跑,到了她的私密地点,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的情愫。
可曾有过那种咬破笔杆,只为搜索枯肠,寻不到合情达意的字句的经历?含蓄还是奔放?稳重还是激情?委婉还是豪放?情书的中心思想??“爱”,是这样叫人把思绪绞纽得一塌糊涂!女孩子接过情书的甜蜜,羞赫,小鹿撞击的心跳感觉,再也没有比那张素白的信签,白纸黑字透出的情怀更令人动心了。
写得好的情书,同样不也名传四方?鸿雁来往,鱼传尺素。风流才子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你看过没有?陆游的“钗头凤”令你动容否?“……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千古悲情词作,爱情的绝望叹息,真是情书的最高境界了。一个朋友就是因为没少写情书,把文笔培养出来了,随便摘来一句都是使人加速血液循环的??我徘徊在月下,你的倩影如影随形,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却不得不退在你身后……
写信的乐趣其实还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来。
寄信是慢吞吞有如蜗牛,省内三四天,省外的往往要一个星期多才能送达,这也真是焦躁。平信慢,挂号的也快不了多少。而就算是有了航空托运,也要花两三天的,颇费时间,还费钱,快递动辄就是一二十块钱。也许这就是制约了邮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如今还有信件的一点市场,早已是日薄西山了。通讯发达,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电脑普及了,声讯传递那样快捷,瞬即送达,短信息咿妹儿一键送出。来来往往音容即现,相当方便。科技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是触手可及的,也是功劳巨大的。有谁还会搜索枯肠构思一封信呢?如今快节奏生活,写信!简直是太过奢侈,人们不写信了,多在电话里说长道短一番即完。时效是快,却没有那种具体可感的东西。记得那时候,等候的少女总是巴望那微妙的信件快快到来,用兴奋激动得微微颤抖的手指,想温柔地揭开信的封口,却每次都粗鲁的撕开了它,抽出那一张薄薄信签,如甘霖初降的品咂字里的温柔情怀。
有朋友发表过对情书的不屑??多年后,看到这当初浓情蜜意的白纸黑字的东东,你们会笑掉大牙的!有多少真爱是从那里发掘出来的?但,为什么叫人难忘情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