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四)
大理风情
欣赏了七彩云南茶艺,体验过赛博兴芬芳精油,品尝完云南名小吃——过桥米线,我们乘火车赶往大理,去领略大理的风土民情。
对于大理的印象是从电影《五朵金花》和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得到的,脑子里隐约着美丽的山茶花、曼陀罗和那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苍山洱海与三塔倒影令我对这片美丽的地方充满探究之心,而五朵金花与蝴蝶泉那优美的传说更增添了我对大理的心驰神往,如今置身这座充满神秘感的西南重镇,心里更增添了许多好奇与期待。
晨光曦微时火车到大理站,游客们沿着出站口的楼梯缓缓前行,在拥挤的人流中,我看到我们的朱导,然后随朱金花到酒店用餐后乘大巴出游。
车在大理街头行驶,金庸笔下那位有着“一阳指”神功、舞弄着“六脉神剑”的段誉就生活在这里,透过车窗还看到写有“段誉”的别墅。大理的天空很蓝,在朵朵白云的点缀下,让人陶醉,飘浮的云朵偶尔也抚摸那苍山,象母亲温柔的手;也有的趴在山上,象一对亲密无间的恋人。这种高原特有的云山相接景象,给人安全与开阔、清新与舒坦的感觉。
大理是白族自治洲,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部分习俗与汉族相同。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但仍使用汉字书写,文字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白族的先民在大理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白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无论认识与否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献“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跟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细致周到。
白族的居住有独特的风格,不是靠山就是面海,而且一家一院,设计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的婚恋极具浪漫性。他们的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这些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相识相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的石宝山歌会。这天,姑娘精心打扮,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人人背龙头三弦,精神抖擞。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到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与对方相识,向对方试探,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相恋,有的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终身。
欣赏大理的白族风情,喜欢上这块美丽的土地,喜欢多情的阿鹏哥,更喜欢金花妹那身漂亮的民族装,仅凭头上的一顶花帽子就能概括出一个地方的地理和人文精神,这在世界上可能绝无仅有。大理以风、花、雪、月著称,“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大理的风花雪月全在金花姑娘的头上戴着,在人们的眼底流动着。微风吹来,耳边雪白的缨穗随风飘飘洒洒,显现了下关的风;包头上绚丽多彩的花朵,代表了上关的花;顶端这白茸茸的丝头,远远看去就像苍山的雪;整个帽子的形状就如洱海上的弯月一样的明丽动人。风花雪月是白族精神的浓缩,是大理地域文化的精粹,这是一个懂得情趣的民族,一个会制造和享受浪漫的民族。白族,真是让我钦慕的一个民族,他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诗意地生活着。(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