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山一样的人
重庆是个常在冬夏,少有春秋的山城。前几日的烈日一晒,街上就可寻到T恤、短裙的踪影。正当我们调节生物钟迎接夏日的来临,一夜的骤雨,又把人带回冬的怀抱。
校园中绵亘着起伏的柏油路,高低错落的建筑林立有致的插在如山的学校里。滴答的雨珠聚成小溪,顺着陡起的路,汇在平坦的操场,伴着阵阵春雷,泛起片片涟漪。恐怕只有在这个多山的城市,才能在雨天随处可见那道高山流水的风景。
曾经在同学的空间看到过一个签名,“在山城,就要成为山一样的男人。”山城的人拥有它独有的耿直和豪爽,那是巴山蜀水所滋养的豪气,甚至连重庆的“妹娃儿”都有股一种本属于男人的气息。那种像火锅一样浓烈的激情,正翻腾在山城人的心里。
在我的印象里,山城的山是高昂的,悬崖峭壁,乱石嶙峋。不管是宁静的郊外,还是喧闹的市中心。山城的历史就像那一座座见证风雨的山,历经沧桑。曾今,它作为中国的核心,带领万千的华夏儿女,藐视着那些飞舞山间,嚣张一时的太阳旗。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那些熟悉的名字都是像山一样矗立在国家成长的记忆里。如今,它是川渝发展的驱动力,引领着西部前进。
除去它的高昂,重庆的山都多了一丝朴素的灵气。幽居山岭的古树顺着山势,伸展它的躯体,接受春雨的洗礼。满头银色的山石,弯着月钩似的腰板,聆听春雷遍地。它没有江南水乡的细腻温情,看不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柔情,只有“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的平淡。那是块没有太多的雕琢的巨石。山,平实得像回荡在嘉陵江上的川江号子,不需要名师大家的填词作曲,仅仅需要纤夫的在川江上即兴的几句唱腔而已。
特殊的地理,让山城与雾都融汇在了一起。它不曾像华山之险峻,泰山之秀美,彰显于天地。平日里,它只是静静的沉寂在雾霭中。只有在骄阳环抱的时刻,它才褪去薄薄的轻纱,秀出自己挺拔的身躯。好似一位看惯了三江流水,听惯了两岸猿啼的老者,稳重而含蓄,不健谈春花秋月,只细聆巴山夜雨。我想,这大概就是山城的内敛。
我的面前,就是校门。踏进来,里面是个小社会,踏出去,外面是个大社会。校门恰好坐落在陡坡上,每年都有无数的学生,翻过这道岭,去攀登社会那座山。
那座山究竟如何,没有经历的人,永远只能从他人的感慨中,略得只言片语。不过,他们都说过,站在山顶,就要像山一样的包容,站在山底,就要像山一样坚毅。
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山,容纳着如茵绿草,参天大树,飞禽走兽,滋养了芸芸众生。鸢飞戾天者的心,经纶世务者的意,皆寄予在群山之中的那抹山峰。如不能包容山下的万千生灵,那居于山峰之人只会看到山下之人的渺小,而山下之人同样只会看见山峰之人的细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诗云,“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山,须经历着风雨的洗礼,须忍受着荒岭的孤寂。未曾见过,哪座高山的的躯体,没有风霜雪雨的千刀万琢,哪座山的葱郁,没有破土幼苗的滋养繁育。
其实,我一直都在翻山越岭。登上过山峰,也跌落过谷底。不过,我一直不曾停息。同行的人,我们一直都在相互激励。我们都认为,在山城,就应成为山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