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在东山之上

在东山之上

2013-10-23 18:43 作者:尕黑 阅读量:30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东山又名沈山(或审山)。因葬宋临海、南阳二郡太守沈景而得名。此山高88.9米,面积38公顷,原有名胜古迹众多,有“硖川二十四景”。这些景色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是留在史志的记载中。

我不至一次登上东山之顶。无论从西边的北亚山,还是东北面钵盂峰,或南面的南山,从不同的方位浏览过山色,每一次,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从85年到海宁后,当时海宁还没有撤县设市。山顶上只有海宁县电视转播站,高高的电视塔竖在山顶;西北坡上也没有烈士塔碑。东山的四周被海宁的一些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包围着。山东面有海宁化肥厂,南面有海宁水泥厂,西面有海宁制革厂、海宁邮政机械厂、海宁服装厂、海宁钱茂制革厂。事业单位有海宁殡仪馆、海宁皮防站、海宁东山中学、海宁肿瘤医院等等,几乎撑控海宁的经济文化命脉的企事业都集中在那里。

自从市政府决定把环东山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后,东山有了明显的变化。并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把东山上的坟墓全部迁移他处。其次利用企业转资关闭了周边的一些国企。其三,拆除了周边的民用旧居,在山顶上重建了智标塔。其四,打通了连接东西二山的通道,为环东山的开发奠定的基础。

山不在高,有景则美。东山虽不高,但景色是优美的。登上极顶,四顾相望,西望紫薇,东遥大小横山,南可鸟瞰赞山。东观日出,西瞻夕阳,无疑是二大绝景。登上极顶,可将整个海宁市区尽收眼底。高楼大厦如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翠绿的田野纵横交错;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银带似的河流运船缓行;街市上的车辆如盒爬行。如果是晚上登顶,整个市区笼罩在一片灯海中。远处的高楼上的广告灯箱,高楼上的装阃灯带,魔术般地变幻着颜色,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东山自古人文景观颇丰。昔日的硖川二十四景几乎都置于东山的景区中。北有葛翁仙井,顾况书台。书台叠翠,丹井流霞就是描述的这二个景点。南有郜岭垂虹,钵盂峰下有碧云夕照,这一系列的景点可惜已经烟消云散,留给我们的只是遗撼在历史的烟云中。

东山以石为奇。东山上的浮石最为有名。此浮石属于酸性熔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岩石多孔奇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虽是“骨劲未甘随瓠落”但总是“一拳虽小俨成峰”。

东山的烟霞迷茫。“葛翁井上烟霞古,顾况台前草树平”,虽葛井空有名,顾台亦为土,但东山的烟霞还是很迷人的。如果在雨雾天登山,就会有“霁色浮高宇”的感觉。

东山的松涛磅礴。“杖藜扶我登高壑,风鼓松涛听不休”,站于东山顶上,将自己置身于松林之间,就会感受到“悲风振林薄,落木惊秋雨”。

东山的鸟语嘤鸣。东山登道上原有半山亭,称为翼然亭。周边原有竹林喧动,如果坐于亭中,就会感受到鸟鸣林更幽静“小坐曲栏闲领略,诗情画意满云屏”,如同“幽鸟声声下界闻”的天籁之音。可惜现今丹梯上只有留下几片残瓦碎砖,石柱,柱凳而已。

东山的黄花是香的。东山上的黄花自然是野菊花。每逢重阳节,古代文人墨客就会饮酒高歌,“凭高眺远望无极,把酒独酌黄花香”。虽“”菊蕊未舒带下边,但“黄花依旧三秋放”。目下东山的野菊看不到几枝,似乎都跑到小黄山那边去了,可怜只落得“黄花已落天边,清秋残欲尽”了。

东山最主要的景色自然是智标穿霄。说起智标塔,它经历了风风雨雨。东晋时原址上有八福塔一座,到宋代时毁。当时有常州僧智标云游此地,看中了东山这块风水宝地,就四处化缘收集资金,然后采用“飞砖建塔”的巧法,建成此塔。智标圆寂后,徒弟们就将此塔改为智标塔。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窜至硖石,智标塔及塔院化为灰烬。又到了明万历壬子年,四川僧圆海用了十年时间又重建了智标塔。时间延顺到清顺治年,塔又倾,院为火烧民。到了康熙三十五年,黄湾僧宏通修复,乾隆五十四年又火毁。清嘉庆十三年,南通僧无碍经过三年修复,抗战时期日寇又烧毁了塔院,仅剩智标塔飘摇在风雨中,文革时被彻底炸毁,真是“浩劫凌虚上,鸿?足远搜”。

重建智标塔是市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定,是文化兴市一项重大举措,是弘扬海宁文化的一件实事。它为环东山森林公园的建设跨进了第一大步。

“一塔涌孤峰,岚光带秋浓”智标塔的建成为我们重闻“隐隐铃声云外响”创造了条件,又为我们“亭亭塔影月中传”饱览了眼福。

在东山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桑畦麦陇经微分”;在东山之上,我们可以体验到“偶然临绝顶,旷矣适幽情”;在东山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岚光浮槛外,云气入林中”;在东山之上,我们可以俯瞰“一水中分带落霞,紫微斜阳照松关”。

东山海宁之标志,东山海宁之骄傲。它见证了我们的历史,同时将见证我们的未来。它依然以“一峰楼阁一峰云”的姿态,耸立在海宁的土地上。

相关文章关键词

《在东山之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