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想起了“邮资总付”

想起了“邮资总付”

2013-10-02 18:51 作者:秋实 阅读量:25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平时看报刊,稍作留意,就能发现不少版面均公开了编辑的通联方式,比如姓名、比如电话、比如传真、比如邮箱,虽只是举手之劳,却分明彰显了老编大人的人情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无疑值得肯定。

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有些新科技不得不让人顶礼膜拜。想当年,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稀罕得不得了,哪曾想现如今的通讯方式居然有如此的方便快捷?手机、QQ、MSN、E-mail,随时可以联络,根本不愁找不到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非常温暖的现实版,再也不必重温若干年前无法即时联系的焦急寻找、焦虑等待了。那是多么伟大的进步哦。信,更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淡出了百姓的生活。兴许,你、我、他都说不清楚,现在寄封信得多少邮资?本埠多少?外埠多少?须知,当快递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凭质优价廉之功占据大半壁江山之后,邮局,在绝大多数小老百姓眼里,便只是成了回忆。

当然,也再也不用“邮资总付”啦。

那时候,咱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凭着一腔热情,与一批所谓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探讨交流,常常挑灯夜战,在那儿津津有味地折腾文字。当时为了以示鼓励,县广播电台、县创作者协会经常会举办一些创作座谈会,甚至邀请当红的作家前来讲课,还会极其慷慨地提供一些方格稿纸。那时物质贫乏钱袋干瘪,咱的觉悟也不高,得到几本方格稿纸常常喜笑颜开,省钱又觉得光荣,更是增添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干劲。记得常给咱上课、被我们尊称为“老师”的电台编辑,曾再三告诫、引导,舞文弄墨可是名利双收的事儿,瞧瞧,方格稿纸是发的,寄信的邮票也不用贴,写上“邮资总付**号”便成,成本归于零,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寄一封信,得眼巴巴地等上好几天,一旦有编辑约稿、催稿,那真当是要急死的。你不仅得写好稿子不辜负编辑大人的一片期望,还得在约定的时间前将稿件安全寄达。这个路途中的时间差,你还得尽量放宽不可盲目自信,万一那信半道走慢了甚至走岔了,难道人家老编开个天窗等你?……

“邮资总付**号”,那是各编辑部特定的邮资编号,写上这个,咱将信封往邮筒一塞便万事大吉,不贴邮票便能行走大江南北,因而有一个阶段,曾对不少报刊、电台的邮资总付号了如指掌,呵呵。

若干年前,“邮资总付**号”便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特定时期的温馨记忆。何况现在乎?

信件不再,手写的信更是凤毛麟角,偶然从抽屉中翻出几封早些年的信件,自然视如珍宝激动不已。因而这些年虽几度迁徙,我依然珍藏着早年不少同学、朋友的信函,有时小心翼翼地取出来,顾自把玩一番,特别开心,甚是欣慰。

只可惜,这一种境遇,该是中年人所为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想起了“邮资总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