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西厢里的待月人

西厢里的待月人

2013-10-22 15:47 作者:朵雨轩 阅读量:27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莫先生一直喜爱中国古典人物画。他没有投过名师,全靠自己摸索,老来居然把画玩得轻松自如。

他喜欢挥毫泼墨,用各种色料染出一些具有古意禅趣的写意画。我常常观赏先生作画,尤其喜欢他作画时的动作。院子里放一张小桌,笔墨纸砚样样俱全。只见先生挽起袖子,先做一套类似太极拳的动作,然后轻轻运笔,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皆具深意,意境幽远,先生作画真可谓炉火纯青,出手实在不凡。杰作完成,我常常报以掌声,先生自己也很得意,泡一壶铁观音,邀我同饮。那时的我虽是一个毛头小子,却跟着莫先生学会了品茶。先生说,作画赏画若品茶,需慢慢品味,不能一饮而尽,那样没有味道。我一边欣赏着油墨未干的山水画,一边品着清香的铁观音,心领神会。

他曾经以《西厢记》为题材画过一幅工笔人物画,画题是:西厢里的待月人。明月当空,树摇花动,看后令人心驰神往,似乎自己就是那幸福的张生,莺莺立刻就会来到自己面前。可惜,画中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却不见人影。

我颇有见地的对莫先生说,画的题目与内容不相符啊。

莫先生捋一捋长长的胡须,笑眯眯的说,其意就在于此嘛!

画离不开诗,隔了一天,莫先生在画的左端用行书又补上了一首小诗:

人去楼空月茫茫,

清风无语轻叩窗。

西厢明月待玉人,

玉人何时回西厢?

莫先生六十多岁,想不到他还惦念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八百多年前的崔莺莺。

莫先生画得实在好,颇具古风。他看我真的喜欢,就把画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答应请老先生吃一顿豪酒。他哈哈大笑,说,等崔莺莺走进画里的时候请吧。崔莺莺走进莫先生的画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我对莫先生说,我会一直留意着,如果哪天崔莺莺来到你的画幅里,我一定会写信告诉你。

莫先生又捋一把胡须,笑着点头。

可惜,莫先生不多久便去世了,没有吃上我那顿酒。莫先生的葬礼简单,没有亲人为他送行。

听说莫先生年轻时结过婚,妻子很漂亮,绝对一个佳人,文革到来时离掉了。婚离得有些蹊跷,据说莫先生为了逼妻子离婚,伤透了脑筋。莫先生突然脾气变坏,对妻子不停地发脾气,让漂亮妻子对自己逐渐反感,最后自己提出离婚,妻子以为莫先生对自己恩断情绝,遂伤心欲绝,带着孩子回了北方老家,从此杳无音信。妻子走后不久,这位从西南联大流落到我们这个北方小城的高材生,果然大祸来临,先是被停职,后来写检查,再后来被批斗。那些热血青年,对这位性情温和的南方才子似乎格外感兴趣,用了种种羞辱人的方式折磨他,后来他被打发到一个小山村去劳动改造,一晃竟是十年。文革结束,先生平反,有意重叙旧缘,而妻子却已另嫁他人,先生心冷,遂以画画打发人生。莫先生独自在他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年,没有再续弦。

后来,先生的画,渐入佳境,慕名学画的人很多,先生欣然接受。莫先生有一入室女弟子,喜爱中国画,拜莫先生为师,绘画也造诣颇深,至今未嫁。我喊她凤姐,当然不是红楼里面的王熙凤,王熙凤没有凤姐温柔。凤姐得莫先生真传,也擅长描摹中国古人物,我求她画一幅有人物的“西厢里的待月人”,她说自己以前画过一幅,便拿来送我。神韵、境界皆有莫先生的影子,果然是我想要的佳作。

凤姐说,莫先生的绝世之作留给你了,你有福气,我这幅送给你,陪伴老师的那幅,画如同人,也要成双,老师一生孤单,画不能再孤单了,不过画面上还缺一首诗,你做吧。

我回味莫先生的一生,模仿先生的诗作,稍加改动,吟出一首:

人去楼空月依旧,

清风有意再敲窗。

西厢明月迎玉人,

玉人今日回西厢。

凤姐的画充满蜜意,少了莫先生画里的那份凄凉,看了我的诗,凤姐大喜,又亲笔题在画上。凤姐的字很秀气,字如其人。

我想给莫先生写封信,请他吃顿酒,恐怕他是很难收到了,天堂离这太远,没有哪个邮差能认得去天堂的路。

后来,莫先生曾经的妻子突然到来。那是一位老人,银发如丝,年轻时的风韵似乎依然存在。我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美人,不禁唏嘘感叹,想象老人年轻的样子,一定是绝世佳人。我暗叹,莫先生好福气。

莫先生孤独了半生,走时依然寂寞。我不无伤心的告诉她莫先生生前的故事。她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低着头,泪流不止。我送她下楼,目送她远去,直到她消失在长长的小巷尽头。

看着她突然消失了,我心中忽然一阵悲凉。瑟瑟冷风中,我好像听到莫先生在远处的一声咳嗽。

相关文章关键词

《西厢里的待月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