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鲁迅作品应该常读常新

鲁迅作品应该常读常新

2013-10-27 09:00 作者:自己找对象 阅读量:2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时下,对鲁迅作品的讨论如火如荼,大家观点不一甚至针锋相对,形成了“挺鲁派”和“去鲁派”。对于鲁迅的作品,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时了、语言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所以应该从教科书中彻底删除。尽管说这一观点已经遭到社会上广泛的质疑,但从今年各地语文教材大换血的情况来看,随着一批以《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经典作品从课本里删除便正式表示了教材“去鲁化”已经得以真正实施。鲁迅作品真的应该从教科书中清除吗?我对此始终持否定态度,我觉得鲁迅作品应该常读常新,让它在新时代里继续焕发青春和活力。

众所周知,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袖,鲁迅的影响力和成就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从现代历史上删除的。虽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和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已经有所不同,不过他在《药》、《阿Q正传》等一些经典作品里对人性的刻画以及揭示简直称得上鬼斧神工,他对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奴性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将使所有中国人时时回眸能够得到一种反省的力量。在鲁迅冷峻而又严肃的文学表情下,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从灵魂上思想上随时对照那些带着民族伤痕缺点的典型艺术人物展开一场场自我批评、自我纠正以及自我努力的内心斗争,促进中国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何况历史惊人的相似,鲁迅笔下塑造的经典,并没有在当今社会销声匿迹,而是依然大量存在,认识他们也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为此“鲁迅作品过时”论那是不理解鲁迅作品的人的无知之语。

在鲁迅作品里,我们总能看到他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他用他那犀利的笔触让我们时刻要对西方侵略者们保持警惕。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并不是歌舞升平,四海晏如,还没有到放马南山,兵甲入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列强仍然在对我们虎视眈眈,西面的印度早已磨刀霍霍,南沙的岛屿仍然在被许多国家蚕食。

“假洋鬼子”们并没有彻底消失,相反在数量上还在急剧增加。他们为了金钱,甘心为蛮夷卖命。每年我们培养的精英有多少流失海外,他们贪图国外灯红酒绿的生活,把建设中华的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据统计,清华大学只有不到1/3的学生学成回国。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海龟”,大多都是一些纨绔子弟,他们只不过在国外混了几年,弄一个金字招牌而已。现在有所少人为了融入西方社会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学英语,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彻底丢弃。

“阿Q”也没有消失,他们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君不见公交车上,小偷行窃时有多人视而不见,当有人挺身而出的时候,有多人在一边看笑话,冷嘲热讽。当老人晕倒在地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施以援手?有多少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靠打麻将,看A片这些活动消磨着空虚无聊的时光?

“人血馒头”也没有消失,而且销路极佳。在当前就医成本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一批批神医横空出世。“童子尿”、“绿豆汤”等神药的出现与“人血馒头”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可气的是,一些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缺乏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专门为神医们做节目,极尽渲染之能事,成了假神医们的帮凶,走狗,他们为了金钱,合伙蒙蔽老百姓。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对鲁迅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的确,鲁迅的骨头硬是出了名的,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把各种不合理的东西批判得体无完肤。反观今之文人,整天躲在温室里闭门造车,根本就不体察民情,成了地方政府的传声筒,成了官员们的跟屁虫,成了好好先生。教材“去鲁化”必将导致天下文章失去灵魂的严重后果。我们看看目前报纸杂志上层出不穷的太监文章和鲁迅先生的比一比就知道鲁迅作品存在的必要性了。时至今日,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的仍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社会批判精神,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和手笔去写一些隔靴搔痒的时评。如果知识分子的蛋子没有了,那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也会被强权所阉割,中国将一点希望也没有。删除鲁迅作品,天下读书人的风骨种子将失传,从此大师死绝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关文章关键词

《鲁迅作品应该常读常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