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受热捧”现象值得深思
最近,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而其他一些重印的解放前小学教材也在网上广受好评。大家喜欢这些老教材的理由是简单、通俗易懂,内容纯真充满意趣。
民国老教材只所以备受热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民国老课本内容都很简单,多是一些花鸟虫鱼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浅显易懂,一点即通。不管是从内容还是道理,都很适合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和领悟。而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材,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目标太高说教无力,以至于学生对此了无兴趣,抵触情绪很大。
民国老教材受欢迎的原因还在于他的编者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相当专业的语辞知识,使课本读来既朗朗上口,又宣扬了国学精粹。老课本中诗歌极富想象力,语言典范优美,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比如《蜗牛爬墙》:我静坐在紫藤花架一旁/看见一只蜗牛,正在爬墙。/他挺着触角,活像两把刺刀!/他驮着胶壳,又像一个兵士的背囊。/他缓缓的走,不慌,不忙,/他慢慢的爬,向上,向上!/他仅仅爬过两块墙砖,已经费了不少的时光。/我佩服他的忍耐的工夫,伟大的力量!/你看,现在他已经爬上了墙顶。/昂着头,向四面望。寥寥数语,蜗牛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形神兼美,蜗牛那顽强攀登,不惧辛劳的精神已让人欣然领会。
教材的编排,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的兴衰成败,决定着整个国民的素质高低。教材编写者的用心不用心也关系着教材的好与不好,学生和家长认可不认可。1917年出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一课一图,插图精美,童趣盎然,绝无雷同。而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形象插图,几乎是千人一面,后来一查,原来是编写者直接从明清古书中直接照搬来的。教材的编排,还应尊重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使课本更科学,条理,而不是闭门造车,想当然。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会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也许,只有我们的每位家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都能像这位美国妈妈一样,真正从为孩子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的行动来关心、参与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教科书才不会成为问题书。
如果据此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如民国,未免失之偏颇,但从现在民国课本受追捧这件事来说,我们也该反思一下当下的教育了。我们要直面现实,逐步解决中国教育的系统性问题,如果只寄希望于过去的经典教材,指望前人帮我们解决问题,似乎也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