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主题
眼看清明节又要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们老早就作好了上山扫墓的准备。于国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许多地方都要烧钱化纸,这是生对死的追述和悼念。用哲人的话说,这是人性孝与德的体现。
但是,许多人一提到死就那么恐惧。常常会出一身冷汗。其实,人只要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后,便常常想到死,因为生与死的距离越来越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脱也脱不掉,摆也摆不脱。鲁迅先生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了一篇很著名的散文《死》,他把死看得随随便便,他认为人的生命诚然可贵,但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真理更为可贵,这样便死得值得。于是他死后,有人写了很多有名的诗来悼念他:“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说,一个人肉体死了,而他一生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往往被人们所逐渐认识接受,并变为大家的共同财富,这是另一种生的开始。那么,这种死何尝不是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的美学呢?
当然,如果有人把生看成是烦恼、恩怨、功名利禄、是非荣辱、地位尊卑等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死是唯一的解脱方式。投水跳楼、饮毒吸毒,一切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种死只会让人痛心,因为连灵魂和精神都一起被埋葬了。留给后人的只是懒惰和自私,这种死不生也吧。
秦始皇着手营建自己的陵墓,抛开财力和物力不说,光是动用人力达70多万,着实体现了庄子的所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也就是“活”着的历史就是为“死”作准备的历史。他运用手中的权力来显示他生的高贵与不凡,天下人与他相比,那是一种很好的陪衬,必须为他的生服务,为他的死作准备。但虽为后人留下了千年古迹,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浩瀚工程,但有很多的人为此而痛苦的活着,也有不少人为此而含恨的死去。他的生与死都同样的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于有不少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一念之间。就算他统一了整个中国,结束了战争的残酷血惺的死亡之灾,这是不可漠灭的历史必然。可在他的统治下,人民却又面临着另一种灾难,为他的长生不老而惶惶不可终日。与当今社会相比,至少是这样。尽管这种说法有些过份,但历史却是血淋淋的。
在清明扫墓时,或许我们有一种宁静的悲凄前去,或许是怀着对先烈们的敬仰前去,或者说是为传统而去,为心愿而去,为信仰而去,总之,这种心境是迫切的、真切的。也许我们会祈祷先辈们的在天之灵保佑们的一生好好地活着,幸福地过着。都希望在有生之年干出一番事业来,为家庭、为子女、或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享誉一世。甚至于在祖宗的坟前发誓今后将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可刚一转过背,就有不少人就是开始堕落地活着,抛妻丢儿者有之;玩物丧志者有之;玩弄职权者有之;吃喝嫖赌者比比皆是。与其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如说是一种生的悲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灵魂就是一面大镜子,清晰地照着我们丑恶的嘴脸。而我们在死之前为何也不去塑造一面镜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指明方向呢?无论是各行各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活出同样的人生,那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