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爱不成反施暴”案例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2011年9月17日18点左右,施暴者陶汝坤因追求少女周岩不成,破门闯入其家中,趁周岩不备,拿出准备好的打火机油浇到受害人头上并点着,不停地叫嚣“去死吧!”周岩痛苦地哀嚎惨叫。家人闻讯赶来,用被子将火扑灭,报警并拨打120抢救。周岩经过7天7夜的抢救治疗才脱离危险,伤势极为严重,一只耳朵被烧掉了,头面部、颈部、胸部等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超过30%,烧伤程度达二度、三度,整个人面目全非。
在此,需要明确一点,陶汝坤和周岩一样,也是一位学生,但他的行为却残忍得令人发指,简直与恶魔无异。从本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学校德育缺失所造成的恶果,如果我们还不因此警醒的话,我敢说此类极端事件还会有增无减。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本来应该学校做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德育,如今却处境尴尬,甚至被边缘化了。现今担任德育工作的老师大多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为教主科不能为学校拿到应有的分数而被贬入“冷宫”,从事德育工作也不过是应付差事而已。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工作方法的陈旧,很难成为学生争取心理援助的避难所。部分学校只把德育工作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很少真真切切地落实在行动中。德育课只是为应试而进行的教条式的课,形式单调,枯燥无味。总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好写照。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处理当前青少年之间出现的德育缺失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鼎力合作,从根源抓起,从本质上解决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将错误扼杀于摇篮之中。
在德育的地位上,应切切实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把德育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教育主管领导要改变政绩观,不要再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成败的唯一标准,平等对待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领导者不应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真正从学生发展考虑。学校的德育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等处要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要到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再去做课表、造教案、想案例、编人名,忙得不亦乐乎。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德育队伍,这些人应在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学知识,学校要在职务升迁、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在教育方法上,积极修正教材,使其内容新颖,密切联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改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渠道,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经典古籍中汲取营养,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经》、《论语》、《增广贤文》等大量著作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应该拓宽渠道,利用网络、书籍、电影等多种手段向学生推介。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道德教育。“清明节”可以让对学生进行一次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长存感恩之心。“七夕”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重阳节”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尊老扶老的意义。在中华历史上,还有许多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英雄人物,他们不但是民族的脊梁更是道德的楷模。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思想,时常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敬仰,催我们奋进,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更应对此加以利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状况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但是,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方面的努力便可以解决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解决。这要靠国家、政府、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讲文明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