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鸣唱着的“古城”

鸣唱着的“古城”

2013-10-24 06:06 作者:暖玉 阅读量:3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宁阳县城驱车向南约十五分钟,到达泗店镇镇政府,从泗店镇镇政府驱车向西南约五分钟,到达古城村。车从柏油大路折进一条泥土街道,在颠簸中透过车窗,可见茅舍新房、树木柴垛在颠簸中缓缓后移。正自凝想间,车子停下;打开车门,赫然一块碑竖在眼前。泗店镇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里便是古城城墙所在地,这块碑是前国家冶金部总工程师龚达生先生寻祖问根在此,立碑作志。端详碑文,目视所在,遥想千年旧事,才知道风雨中走来的古城,沧桑中饱含了若许的历史厚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斫下沟壑深邃的幽远。不自觉中,神清气肃。

据史料记载,古城是汉高祖元年所建宁阳县城旧址。眼前虽然无半堵颓旧残败的城墙遗物,但那一条杂草丛生林木葱郁的沟涧,分明端倪出古护城河的姿态,那座今人修建的土桥横跨其上,悠然若一道虹托起历史的两端,悬浮起时代脉搏的跳动。恍然间憬悟,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如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中一路走来。只是我们听到了歌唱,一种天簌之音的大自然绝美的歌唱。那是蛐蛐儿的歌唱,或金腔玉润,或凄切婉转,在这方古老的热土地里,在立秋至秋分前后的时节里,声动梁尘,沁神滋肺,亘古未曾衰竭。

是的,是蛐蛐沿袭了古城的血脉,把古城吟唱成血肉丰满活力四射的健壮小伙;又如神韵清雅脱俗于世的妙态女郎。翻开历史的画卷,追溯历史的渊源,才知道古城的蛐蛐自古就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是泗店蛐蛐的集中产地,自宋代始为皇家贡品,元明清三朝不衰。怪不得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三次慕名来宁阳泗店采风,推崇为“国虫”,并著文称颂。泗店的蛐蛐品种很多,有青、黄、紫、红、黑五大类,近百个品种,而名贵品种尤以古城为最。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赵匡胤特别喜欢斗蛐蛐,从全国各地收集了许多好的蛐蛐品种。当贡车运到泗店古城时,贡车打翻,于是各地好的品种就留在了这里。传说终究是传说,但泗店古城因盛产名“虫”而闻名于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功虫录》中记载,善战之名虫,从光绪21年(1895年)至1940年46年间,全国共得悍将26只,其中泗店虫9只。1984年天津蟋蟀友谊赛、1989年上海蟋蟀大赛、1992年上海与天津对抗赛、以及1998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泗店斗蟋力挫群雄,夺冠称王,引起了海内外蟋蟀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国蟋蟀协会会长吴继传教授,多次带领专家来泗店考察,确认泗店是中华斗蟋的“摇篮”、“蟋蟀圣地”,是中华蟋蟀文化的故乡,并在英国《独立报》等国内外大型报刊书籍上作了专题介绍。

泗店古城的蛐蛐,骁勇善斗,被誉为“常胜将军”。当为泗店人的骄傲,为古城村民的自豪,但,牵动我心弦的还是它的鸣唱,它的歌喉。唐玄宗时宫女“金笼蓄蟋听其鸣”,是把一腔的后宫幽怨借其鸣唱之声来遣释,尽得苦悲深意;诗圣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久客他乡的杜子美,耳听床下成双的蛐蛐发出的鸣唱,思亲的泪水却早已流干,但闻声生怀,还是依稀看到老妻夜难成寐的情景,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徒增忧伤和凄凉。唐人张乔在《促织》诗中,则这样唱道:“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遍览历代诗家咏吟蛐蛐的诗词歌赋,大都离不开一个“悲”字,这大约是因了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上战乱频繁,兵连祸结,常会使得人们有了愁肠百结的善感之心境;抑或是因了我们这个民族长期浸润在孔孟之道、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的河流里,便也多了些屈原、杜甫式的沉郁之波……

然而古城的今天,已经走出“西风吹蟋蟀,切切动哀音”的传统思维,古城的蛐蛐,正以“幸福生活的歌者”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真正的“芬芳土地的灵魂”。时至金秋,千百万只蛐蛐的鞘翅,如同纯银制就的一架架钢琴,演奏出了古城新的生活和天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时代歌手的天才领唱。

古城,是宁阳县泗店镇的一个小村庄,古城的蛐蛐,却把她鸣唱成一片音乐的海,在这片汪洋的大海里,我看到了弄潮儿矫健激进的身影和亮丽的天空。凝笔灯下,思绪驰骋,猝然间,似有一两声“唧唧”之声,忙敛容屏息谛听,却只闻窗外万籁俱寂,那绝妙之声不复再闻。时已凌晨两点,恍然惊觉,此时正是上好品种的蛐蛐出没鸣唱的时候,只是它们的鸣唱一次仅三两声,也就是这三两声,已然惊艳,惹得“虫民”们舍下几昼夜的时间和精力,去守候,去捕捉。

相关文章关键词

《鸣唱着的“古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