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虚”与“实”的妙处――参加《在全市文艺创作讲习班》后

“虚”与“实”的妙处――参加《在全市文艺创作讲习班》后

2013-10-24 00:04 作者:暖玉 阅读量:3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公元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这天早晨,我在县文联、作协等领导同志的关怀下,随同前去市文联参加文艺创作讲习班。途中,作为文学爱好者和作者,大家交流创作心得和当下面临的创作方面的困惑或难点。气氛热烈融洽,未临讲习班现场,已氤氲出相互借鉴学习的求知氛围。

有文友讲到一位作者,有个怪脾气。他写就的稿件,不允许任何人改动。这固然很好,至少说明这位作者的心气性情和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说到自信,窃以为,是他对作品主题的深刻把握和独到的表现方法,生怕别人达不到他思想境界的深度,从而降低了其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所思所虑,在现实生活创作当中有一定的道理,也确实存在把好作品改坏的事情。从事创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认识感受,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往往是点睛之笔,足以见证作者创作境界的高低和文字功底的深浅。然而,放开想,这似乎不利于作者的成长。再高明的作者,总有所疏忽,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虚”,虚则容物,虚则能放开眼界,兼采众家之长。不然的话,讲习班或笔会还有何益处?

回到讲习班现场。讲习班准时开幕。市领导在做了重要讲话和指示后,请出了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刘庆邦先生在文学上的建树和创作中短篇小说上的孤深(是深非身)造诣,独步文坛,其作品深刻深远的影响,是有些作家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刘庆邦先生讲了小说创作的“虚”与“实”。这个“虚”,不是虚无缥缈,也不是虚心的“虚”,是飘逸、飞扬,是诗意灵性的东西。

先不说虚与实,先说刘庆邦先生的眼泪。刘庆邦先生讲到《不让母亲心疼》的散文创作过程时,几次用纸巾擦拭眼睛,最后还是没有讲完。没有讲完,是因为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和感伤。是情感和往事交融一体的至真心境。这是一种特有的文人情怀。也是文人穿行于生活中的赤足裸心的状态。是真诚,也是实在。

实在的刘庆邦先生,给我们讲了小说创作的虚与实。何谓虚,何谓实,刘庆邦先生结合他自己的创作,析理出虚与实的精妙。他像手持解剖刀的医生,把他的小说《神木》放在手术台上,讲解了小说题材的最初印象和最后创作完成的全过程。这是非常生动的一堂课。是小说生成及技巧的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也是小说“从实又到虚”的全景再现。

先说“实”。实是现实。实有两点: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这两点的立足之处是“人性”。可以说,一切的善恶美丑皆由此生发。人性的善恶,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一切物质生活和情感取向的本源。认识不到人性,体察表现不出人性,任何创作都是无根浮萍,注定飘荡无依。所以这是思想上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作家的创造能力,也决定了作家作品的高深程度。

相关文章关键词

《“虚”与“实”的妙处――参加《在全市文艺创作讲习班》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