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情绪
写小说的葛亮,写散文的李娟,都是当代写作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不是我们所谓的专业作家或合同制作家,一个是老师,一个是裁缝,他们只是把文字的感觉与情绪写出来,不觉就自成一家,这是中国文学的幸福与收获。他们只是认真地工作学习,谋肉身和生活的暖,也是特别爱文字的美,但不狂热,更不自大,不因自己写了点东西而骄骄,更不是一些读了些书而到处颐指气使的嘴脸可望其项背的。我相信,他们会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有一颗朴素而明净的心,当然,也有天赋。
看过一些作家诉说自己写长篇的甘苦,总要动不动要给我们的民族心灵史立传,还要闭门苦写。当然你得承认这样一种劳动,但我总觉得这不该是文学的一种状态,文学不是苦役。它们应该是文字在作家心里自由的流淌,如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如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的作品很大,不知那些评委们是否都认真地读了。如凌力的《少年天子》,刘斯奋的《白门柳》,甚至我一直喜欢的张炜凭厚的甚至比大词典还厚的《你在高原》获奖,但愿这样的作品将来不是文学的僵尸。
很想说一说写《潜伏》的龙一,当然是因为电视剧而让他也声名鹊起。也如当年的毕飞宇因为老谋子改编他的《上海往事》而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让他闻名日隆。他以《推拿》而至茅盾文学奖,但我始终觉得他的《玉米》系列更是他的最自由的挥洒。
龙一在发过第一部小说后,在所谓的圈子里也是有些轰动的。一些出版社向他约稿,但他没有急于求成。他说:“没有感觉的时候,我宁可不写。写小说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爱好,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最感兴趣,让自己快乐的事。”
很欣赏他对文字的态度,好的文字应该是水到渠成,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成功吧。
我想,任何艺术都是这样,能够享受生活生命的乐趣,才能更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生命的真谛。这样的代表应该首推黄永玉吧,他的画风,他对作画的态度,他内心的安闲从容,如今《收获》杂志在连载他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我们向这样的大师致敬,因为他首先是一个性情的可爱的老人,不会用一些所谓专业的术语来吓唬人。
这些年,我慢慢懂得,阅读也好,写作也罢,只是一种心灵生活,有时和职业无关。博尔赫斯是图书馆馆长,佩索阿只是一个公司职员,曾专事写作的王安忆如今也到复旦去做了老师……所以,写作一定不只是闭门造车。只要你是真正的写作者,只要有感觉与情绪,你就会拥有自己的文字生涯的快乐,而不是写字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