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自在心(三)
——读法顶禅师的《活在时间之外》
《与谁同坐》
你与谁同坐呢?写《白云深处》的周语和主编《问道》的张剑峰都曾访道终南,与他们同坐的人,除了那些修行之人,下面这句话是更好的注解吧:
“出入房间的是清风,与我对饮的有明月。”
《清贫的芳香》
“冬季山上的雪花很值得一看,扑簌簌飞落的雪,落在只剩空枝的树上,绽开夺目的雪花。即使不下雪,雾气弥漫的树枝也会因为低温而结冻,盛开如梦如幻的雾淞,仿佛看到了开在隐隐月光下的樱花。”
这段描写如梦似幻,心向往之。在雪夜,雪花,樱花,甚至梨花,那一份晶莹的飘洒实在让我企盼。想起迟子建在她的作品中多次写到北方的雪,很想有一年的冬天,去东北过年,知道那冷,但愿那冷阻挡不了我对那样的雪的向往。
“清贫与贫困都与贫穷有关,含义却截然不同,一个是自己选择的贫穷,一个是来自缺乏的贫穷。”
这样的句子让我想起我们的革命者方志敏,想起他写的《清贫》。在这里,无论革命者还是出家人,他们有了交集,那就是清贫的思想,那就是一种担当。一种是为民众的舍生取义,一种是为思想的淬炼,虽然人生目的不同,我同样为他们喝彩。
“人生的芬芳,从清澈而雅致的人品中自然散发出来,没有香味的花不能算是美丽的花,没有芬芳的人生也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
春来了,梅花樱花次第,世界渐渐变得姹紫嫣红而芬芳。我们都去和春天同住吧,哪怕有一天“无计留春住”,但毕竟那份芬芳已经入魂。
生命是一个修持的过程,读书、工作、生活,现实与浪漫交织,历经岁月的苦乐酸甜的打磨,这样的一种人生回味起来怎么会没有芬芳呢?
《山僧来信》
“真正的修行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为的是获得新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我们也不会再彷徨和恐惧,真正的修行是自我发现的私密觉醒。”
这一小段对我是一种鼓舞。从放弃当初的生活,一个人以决然的方式走到今天,一些东西已经放下,一些东西在慢慢放下,内心的目标渐渐单纯朴素清澈,这是让人欣喜的。我渐渐能体会用隐忍慈悲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的寂静欢喜。
《树发芽了》
“所有生命复苏的力量被我们称为春天,如此庄严的生命的喷涌,有谁,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冰冻的大地融化了,干枯的树木发芽了,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今天,白日的春光、春风,此刻的春雨,都慢慢照拂我的心。我安静的走着,安静地坐着,倾听自然的呼吸,感受世界的芬芳美好。
我此刻阅读,一个又一个汉字被我种进了心田。我的心灵的春天和窗外的春天都在这一天升起了希望,我要慢慢地孵化它们,让它们绽出灵魂的清芬的芽,长成丰硕的果,让生命慢慢饱满辽阔。
《清晨静听》
“清晨起床、洗漱、礼佛之后,坐在渐渐亮起来的窗前,挺直腰板,我愿意享受与我对坐的透明时间。”
尤其是周末的早晨,内心有一种自然的放松,起床洗漱后,我不礼佛,我静静地伏案,或写下一些心情,更多的是捧着一本古典文学方面的书,静静地让一份古典情怀像晨曦一样在内心升起。
“最近,我喜欢上了在落日时分赤脚走进菜园拔草,赤脚踩在柔软的泥土上,一边望着嫩绿的新芽,一边拔草,心情会变得平静而从容,比在房间里坐禅的时候更愉快,更新鲜。泥土是赋予人生机的力量源泉。”
看到这里,我微微笑了笑。
我一样喜欢泥土,尤其是在小河边挖河藕。那泥土,脚踩上去,清凉而舒服,沿着藕的路径一锨锨挖过去,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白莲藕洁白的身子。有时会为挖出三节完整的藕而喜悦不已,甚至弄回家也会舍不得让母亲把它们变成食物。还有就是种葱时,把土松上几遍,父亲把地分埂,又把中间耙平,洒上种子后,再轻轻用钉耙覆一遍,然后就用脚均匀地踩实。那时候,我和哥哥最喜欢踩脚印,竞赛似的,甚是有趣。
只是等它们茁壮时需要除草。蹲在那里总是觉得腰酸背痛,母亲总是说我们小孩子没有腰。可那时踩久了就是会天旋地转,很不舒服。有时母亲看我们实在不情愿又吃不了苦,就放我们去玩。于是我们都扑通扑通跳进了河里,那时小河的水真清啊!
只是,如今,这清水流向哪儿去了呢?
许是年龄关系,如今看到法顶这段话,我对赤脚走在松软的泥土上,去踩脚印也好,去菜园拔草也好,我还能回得去吗?我会有静而从容的心吗?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田园的清新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是我此刻最向往的。
此刻,春雨依然淅淅沥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