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剃头王

剃头王

2013-10-02 22:14 作者:月影轻舞 阅读量:2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前些日子回老家,听说村里的“剃头王”过世了,虽说非亲非故,但一想起在老家时,一年四季好几个年头,头发都归他剪的场景,想起“剃头王”亲和的面孔和的眼神,心里还是有点伤心。

“剃头王”姓林,我们也叫他老林,但,因为早些年头全村只有他一个理发师,几百户人家的头发都叫他剪,理发在农村也俗称“剃头”,所以更多的人都叫他“剃头王”。而且当时全村的男人都是一个统一的发型:短短的平头。

“剃头王”小时候跟村里当时的一位老理发师学了理发这门手艺,正好接了老理发师的班。从十几岁开始到将近七十岁,帮村里人剪了几十年的头发。那个时候,村里还没有一家理发店,加上平时村里大多数人都要到田地里干农活或是打工,因此“剃头王”都是上门帮乡亲们剪发的。

一把手摇式的古老理发刀、一把银色的剪刀、两把长柄的剃须刀、一块圆形肥皂(那时候农村并不流行用洗发露,小商店里也很少卖)、一块擦断发的海绵、两把木梳子和一条白色的围布。放在一个用草藤编织的长方形的篮子里,小巧精致,非常简便。这就是“剃头王”的全部行当。脸盆、毛巾都是我们自己家里的。

每个月的二十五号左右到当月的最后一天,就是“剃头王”上门帮乡亲们理发的时间段,有时候今天这一家的人不在,就先去另一家,隔天再返回来。一年每个月理一次,理发的“收费标准”是一年每人二十,农历的十二月最后一次理发时统一收取。我上初中时,村里人都自愿地把费用提高了十元,但“剃头王”还是极力只要收我们二十块钱。

我一出生,从小在村里长大,因此从小头发都是“剃头王”理的,小时候还不记事的年龄时,那时候“剃头王”来家里帮我剪发的场景大概和我后来懂事时看到的一个样:一看到理发刀就哭。要理头发的时候,小孩都是由父母抱着,一边用双手半握着左右乱动的头,一边哄着孩子:“别哭,不要害怕,很快就好了,乖乖。”有时候孩子太调皮了,头皮或耳根也会被刀子划一条小痕。一般剪一个头发也要十几分钟才能完成。

相对于小孩而言,帮大人们理头发“剃头王”可轻松多了,大人拿一把小凳子坐在庭院里,任凭“剃头王”在自己头上“挥刀舞剑”。要开始理发时,“剃头王”先帮我们洗一个头,然后围上围布,摆出工具,先拿起手摇式的理发刀从后往前,从两边往中间理,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小平头就好了,头发理好后,还要拿出剃须刀帮男人们刮下胡须,然后用海绵擦掉脖子周围的头发,再洗一次头,解下围布,就算完成了。

我慢慢懂事的时候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坐在凳子上让“剃头王”帮我理发,“剃头王”帮大人理发的时候,我就在一旁仔细的看着,看得目不转睛。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也由于社会和农村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街上慢慢有人开起了理发店,我们这些孩子也开始不习惯这统一的小平头。因此,上初中的时候,大概是初二,那一次我跑去街上的理发店剪头发了,那时候父母也不知道。“剃头王”来我家要帮我理发的时候,爸妈挺不好意思的,只好和他说我已经去理发店理好了。“剃头王”笑笑说:“没什么的,这很正常,小孩子嘛,呵呵,喜欢漂亮点。”我内心还是感觉挺不自在的,挺对不住他。从那以后,我就都去理发店剪头发了。

当时的大部分孩子都和我一样,没再让“剃头王”理发了,因此,就只有我们父母那一辈的和老人们还让“剃头王”理发。“剃头王”理的头少了,收入也少了,他的儿女们也都成家立业,也曾劝过“剃头王”不要再干这活儿了,让他安享晚年。但“剃头王”还是依然坚持着帮乡亲们理头发。“剃头王”当理发师这么久了,对这一“工作”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到后来,由于大部分人都进县城打工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街上又多开了几家理发店,理发工具和理发技术都要比“剃头王”好,虽然钱贵得多,但还是很多人没再让“剃头王”理发了。“剃头王”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一现实,不再理发了。乡亲们依然还是称老林为“剃头王”,甚至我们这一辈以下的孩子们都很少知道他的名字。

现在,“剃头王”老林永远离开了我们,街上的理发店已经代替了“剃头王”。虽然“剃头王”普通平凡,但他却默默地为乡里乡亲们理了几十年的头发。“剃头王”不仅反映出了当时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出了农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代表了当时农村生活的一种独特的面貌。因此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剃头王”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2012.3.26

相关文章关键词

《剃头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