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蓬莱好风光
世上有这样一座阁,她连接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八仙过海”,这座阁叫蓬莱阁。
据说蓬莱这个名称为汉武帝所赐封。他听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仙山上有长生不老药,就来到海边的山头上筑城眺望,却没有看到仙山。为求长生不老药,便下令将此地命名为蓬莱。
蓬莱城北的丹崖山,古称蓬莱岛,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自从有了三仙山的传说,“蓬莱”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使人一见,马上就想起了杨朔先生的名作《海市》:“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特别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
蓬莱阁的正门上,是苏轼的手迹“人间蓬莱”四个字。而丹崖仙境坊上的“丹崖仙境”四个字,却是董必武亲笔所书。过了这道坊,人人都可以做神仙了,正如一副楹联所写的:“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没来之前,我以为只是单单的一座阁。及至身临其境,不觉哑然失笑。原来蓬莱阁是包括三清殿、吕祖庙、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主体建筑“蓬莱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楼。它建于宋嘉佑六年,上面“蓬莱阁”三个字是清代的书法家铁保所书。整个景区有十大胜景:“仙阁凌空、神山现市、渔梁歌钓、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里澄波、万斛珠玑、铜井金波、狮洞烟云、漏天滴润。”
若问蓬莱阁怎个好?宋人有《忆秦娥》词赞曰:“烟漠漠,水天摇荡蓬莱阁。蓬莱阁,朱甍碧瓦,半浸寥廓。三山漫有长生药,茫茫云海风涛绰。风涛绰,万派朝宗,雾起仙落。”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是当时中国的东方门户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与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中国四大通商口岸。登临蓬莱阁,视野更辽阔。眼望大海,澄碧如玉。海鸥翩翩,渔船穿梭,不知八仙在何处?遥想当年,他们各显其能过了海,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或许又会有另一个美丽的传说版本。可惜,他们是普通百姓,没有这个觉悟。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只重视陆上经济发展,对海外的世界似乎是漠不关心,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弄不弄就来个海禁。纵然曾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那里面明成祖炫耀的成分居多,于学习外洋的先进技术无涉。就连英明的乾隆皇帝,面对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带来的科技书籍和科技产品,仍认为自己是“天朝”伟大,其他统统都是奇巧淫技,不值一提。到了晚清,恭亲王请外国科学家当教授讲习科学技术,竟遭到了大学士倭仁的极力反对:“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夷人?”还是觉得自己好,不用学习别人。
抛开别的不论,也真的该感谢秦朝的那些方士们,给今天的人们留下这么好的一个所在。站在阁上,眺望大海,同伴忽然提议说:“你不是经常给报刊写些广告语之类的吗,面对如此美景,岂能空手而归?”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掏出纸笔,当即龙飞凤舞起来:“畅游蓬莱,况味天下。”“游蓬莱圣地,品多味人生。”“览蓬莱胜景,冶高雅性情。”“游蓬莱放飞梦想,观胜景感受时尚。”“蓬莱物华,品味高雅。”“蓬莱家园,品味休闲。”一口气写下这么几条,同伴高声一读,引来游人的齐声喝彩。我不觉脸红,双拳一抱谢曰:“献拙,献拙。”
在蓬莱阁的二楼上,看了“八仙过海”的塑像,我想,神是天定的,而“仙”却可以靠“修”得到。只要心诚,人人都可成“仙”。当然,我说的不是“八仙”的“仙”,而是各个行业涌现出的“状元”哦。
走遍蓬莱,到处弥漫着仙气。虽不是酒,却让人醉熏熏的。我们是诗的国度,在如此神仙般的境界里,岂能无诗?于是就在阁前即兴挥笔,曰:“人说蓬莱好风光,仙山仙水仙气长。日出扶桑晚潮月,万里澄波兆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