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南驿地名因“义”而得名

南驿地名因“义”而得名

2013-10-02 18:58 作者:暖玉 阅读量:30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南驿早先被称作南驿公社,后来是南驿镇,现在是磁窑镇南驿村,这个曾经在我人生履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政区域名称,是我身份居住地的证明和象征。但我对“南驿”一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最笼统的解释是,古时此地曾经是驿站,故名南驿。此种解释似乎合乎情理,史料也确实是这样,但我一念即逝的疑惑是,即名为南驿,当是指在某某之南的驿站,那么,为什么偏偏独有南驿,而没有北驿或其它什么的“驿”呢?

近日读史,方幡然憬悟,才知道南驿是从“南义”演变而来。是因“义”而得名,是因在泰山之南而取名为南义。追本溯源,是因为鲁义姑姊抱侄弃子的义举而彪炳史册。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据西汉经学家刘向《列女传.节义传》记载:“鲁义姑姊者,鲁野妇人也。”事情大略是这样的,齐国攻打鲁国时,一妇女丢下怀中的亲子而抱着侄子逃生为齐军所获,后感动齐军而止战。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乡野妇女,不肯背公义而向私爱,因此义举感动齐军将领而熄灭了一场眉睫之际的战火。鲁国君主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后来大圣人孔子登泰山过义姑梓,慨曰:“公正诚信果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仪治国乎。惜姓名不传,不能无憾于后也。”

合上书籍,闭目刍思之际,耳边是义姑姊掷地有声地言词。“己之子,亲爱也;兄之子,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

好一个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义姑姊的胸怀和见识是何等的宽阔!她是把举国上下的公义而视为己任,把国家的名望放在心头,舍亲而取义,她是把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发展以“义”为基点去认知,并作为自己为民处世的准绳。放在今天,又能有几人能做到?“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师。’齐君许之。”

读至此,心下释然。义姑姊不以私害公的义举而却敌于郊野,使鲁境国民免于一场浩劫,这是人格的力量,更是持节行义的感召。自孔子赞义姑姊之后,因其家乡居住村位于泰山之南,故名“南义”;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在此开设驿站,“南义”逐渐因“义”与“驿”谐音而名“南驿”。这就是南驿地名的更易由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南驿地名因“义”而得名》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