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没落的山村
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曾留下我童年无尽的欢乐,记忆中的故乡很是美丽与可爱: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山坡,潺潺的流水,三五成群的小朋友们在山野村旁捉迷藏,逮蛐蛐,滚铁环,翻四角,追着山鸡野兔满山跑……
去年中秋节前回到久别的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透过汽车车窗玻璃视野所及之处往往都是水瘦山寒,满目苍凉,不见一点生机与活力。就连村前那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也早已昏浊不堪,记忆中的溪水是清澈见底的,成群结队的小鱼儿在溪里游来游去,赶路的人口渴了捧一捧溪水,咕咚咕咚喝上几口,甘甜解渴。可现在的小溪,不要说去喝,连洗手的勇气都没有了。
山野田间忙碌劳作的全是年过半百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太,没有了年轻人和儿童的山村死一般的沉寂,我甚至不敢相信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了。
站在儿时就读的小学旁,这里已经没有了昔日那朗朗的读书声,唯有几间破败不堪的旧房子在寒风苦雨中瑟瑟的矗立着,据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已被撤销了,十里八乡的小孩不得不到乡里唯一的小学读书。
在村里转了一圈,村人告诉我,村里的旧屋基本上没有人居住了,少数人搬到了村外建了新房,大多数年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已经不准备回来了,因此,从村中经过老屋时,千万要小心,因为长期无人照料,年久失修屋顶上的枯木、残砖碎瓦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砸着人,最好是绕道而行,当年的熙熙攘攘人流已成为永久的梦幻。
原来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处猪圈,一是用来养猪,二是用来沤粪,现在养猪的大量减少,即使有也鲜有沤粪的,这可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据说,现在农村里种地种菜基本上不用农家肥,主要使用化肥、农药、增长素等,产量又高,又省劲。“现在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人五六十岁就英年早逝。而早先很少听说有人得这种病。”村里人告诉我。“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得病的人这么多,得了病又治不好?”乡人满是疑惑地问我。
农村里的中秋节本应该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可我在山上转了半天发现这里的枣啊,核桃啊,山杏啊……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死的死,枯的枯,昔日的遮天蔽日英姿飒爽早已不见了踪影,不要说采摘多少带回去,连找几个新鲜的来吃都困难。
望着日渐没落而又曾经熟悉的美丽故乡,站在风雨飘摇的老屋前,我在不停地拷问自己: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吗?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山村景象吗?
那些行走于城市与农村、光明和黑暗边缘的农民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被城乡差别、市场经济、贫富差距、弱肉强食、唯金钱论英雄冲昏头脑的农民,何时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真不知农村和农民将上下求索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