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宝莲和她的文友们
时光似箭,岁月如歌。陕西省周至县司竹乡新庙村58岁农村泥腿子女作家路宝莲怀着对文学事业的执着梦想,在文学创作艰难而坎坷的道路上走过了30个春秋。尽管她苦苦写作,却很少有撼动人心的作品发表。虽说她是一个农家女,但她一生对文学的痴迷精神,令县文学圈和熟知她的人的敬佩,创办了“周至县竹林文苑会馆”和《竹林文苑》文学报而名著金周,周至喜欢文学的人给他很高的评价;又因她家的低矮破旧四合院式的泥土瓦房正好修建在“四周距村远,近观竹抱屋”路边的一片竹子林里,远离村庄,环境优雅,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因而便成了文朋诗友闲聚交流,切磋文学的最佳场所。她本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性情直率,文友们都亲切的称她为“老大姐”,誉她为周至文学圈内的“基辛格”。
1952年生的路宝莲,个子偏高,脸8瘦。其父在解放前曾经做过国民党的三等文秘,文革期间遭受过迫害;其母,已去世。解放后,路家迁至陕西省周至县,定居于司竹乡新庙村。不久,路大姐就当上了县级干部,家境也随之好了许多。但这种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就到了文化大革命。其父因过去的经历而受到了牵连。十六七岁的路宝莲表现出对政治运动的热衷,开始舞文弄墨,为大批判专栏写一些斗志昂扬的革命诗,这些诗作就发表在村里的黑板报上。那段日子;路宝莲来来回回经过黑板报,总值不自禁地要对登有自己诗歌的栏目多看两眼,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莫大的鼓舞。从这时起,路宝莲成了村里的笔杆子。她开始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文学创作中而不可自拔。10年疯狂的岁月一晃而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路宝莲由于热爱文学创作及家庭成份不好的缘故,年轻时代的她将自己的婚期白白错过了。至今仍是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种田为生,义务为村上看护竹林。1986年,当时在周至文学界颇有威望的齐创立、陈月浩等领导的支持下,路宝莲和原司竹乡企业办主任马井冈办起了青春文学社,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人数最多时达80多人,热爱文学的县城人放下架子也跑去参加。路宝莲、马井岗等先后组织了多次文学笔会。当时,路宝莲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和组诗《蓝色的火焰》在周至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路宝莲成为周至文学园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和马井岗等创办了自己的社团期刊《青春》已出42期!结集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黑河骄子》《终南人杰》等!其事迹被陕西电视台以《自圆文学梦》为题在专题版块节目“青春八点半”中播出,在陕西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王巨才在周至所见所闻后也说:“看到周至有这么浓厚的文学氛围,令人激动,让我从一个点上看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希望。”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主编周明为她题词为“风骨”。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记者说,从古到今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是周至人民热爱文学的最直接的渊源。许多基层的劳动者,随着教育的普及,素质提高了,便本能地继承发扬当地特色的文化传统,农耕之余的文学创作成为他们最自然的对生活状态的抒怀和感悟。陈忠实还说,当地的许多领导也都是非常执著文学,当地一些优秀作家之所以能不断坚持创作,与这些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2002年,她与何俊锋、张小虎、惠智勇等组织发起的二曲诗社异常活跃。他们创办了自己的社刊《二曲诗苑》报,已出10期,并定期组织文学活动,搞诗歌笔会,先后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陈忠实、周明、叶广芩、石湾、崔道怡、李炳银、雷抒雁、何西来、肖云儒等与诗歌作者进行现场交流。后来,省市县80多名诗人齐聚周至桃李坪村现场赏花作诗,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杏花诗会”,又在楼观台举办“竹林笔会”。2003年,该社还与日本大学生代表团一行40多人进行了文化交流,开阔了视野,互通信息,达到双赢。目前二曲诗社社员的创作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社长何俊锋的传记体诗歌已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其个人诗集《心语诗窗》即将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社员王仆历时8年用古典诗歌和现代小散文两种形式写成的《楼观台诗传》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社员庞春茂也出版了个人诗集《抱璞轩诗抄》。秘书长张攀峰有多篇诗文在省内外报刊发表。
著名作家叶广芩来到陕西省周至县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为路宝莲文学梦添上了五彩光环。不久,有人把路宝莲的情况告诉了她。叶广芩知道后立即请人带路赶往路宝莲家,握手倾心交谈,亲如姐妹。并且为路宝莲带去了很多中外名著、她自己的书、稿纸和精美的工艺品,有一些还是日本朋友赠送给她的,她却毫不犹豫的转赠给了业余作者路宝莲。自此,一位著名女作家和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农村妇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叶广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生活困难的路宝莲,经常看望她,赠送一些生活用品,鼓励她好好写作,不断提高水平,写出更好的作品,实现心中的梦想。而路宝莲只要一听说叶广芩风尘仆仆的从外地回到周至,就会不分昼夜的前去拜访,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或是打电话问好。
据我县省作协会员张小虎在《我眼里的著名女作家叶广芩》一文回忆:2003年5月30日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路宝莲经过半个月的积极筹备,二曲诗社组织20多位作者,在诗社社员路宝莲家的竹林雅舍间为叶广芩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品讨论会,就作品内容同叶广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叶广芩向记者回忆这次研讨会时说,这是让她永远难忘的一次研讨会,许多农民朋友都来参加了,大家在林间或席地而坐,或倚竹而站,自然围成一圈,一边喝茶,一边讨论,气氛和谐,谈话轻松随便,竹林间鸟鸣清脆,这边笑声阵阵。农民朋们友的发言,没有很强的理论性,没有评论专业独到的术语,而是抒发了他们从我作品中所读到的联系他们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内心触动,他们的发言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她。这场别开生面的作品研讨会,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同年5月29日上午,路宝莲打电话约张小虎同去楼观台白云仙庄拜访叶广芩。在路上,路宝莲特意买了一些新鲜水果,准备送给自己敬仰的女作家,却没有想到去后竟然扑了个空。年轻的女服务员告诉他们,叶广芩与几个文友去了厚珍子,晚上才回来。无奈,路宝莲只好给叶广芩写了一张留言条,表明来意,邀请叶广芩明天上午去她家参加《谁翻乐府凄凉曲》作品研讨会,并且让女服务员将水果转交给叶广芩,以示敬意。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上午,头顶骄阳的叶广芩来时,却将路宝莲送给她的水果原封不动的提了过来。她对路宝莲说,心意自己领了,水果还是留给家里的老母亲吧,老人家受苦一辈子,这么好的水果肯定是碰都未碰过,她怎能吃得下去呢。张小虎急忙走上前去,接过她手里的水果,请她在屋后的竹林里坐下,并且为她端了一些糖果,泡了杯茶,放在小圆桌上,算做招待。可是直到研讨会结束,她都未动一下那只茶杯,更不要说糖果了。那天天气炎热,叶广芩穿着十分简朴,头上戴了一顶荷叶边蓝帆布太阳帽,身着一件淡红色方格子短袖,米黄色棉布休闲裤,脚上是一双白色球鞋。没有一点儿著名作家的“威严气派”,淳朴的倒像是一位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或是路宝莲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当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到齐之后,坐在竹林里的叶广芩取下头上的太阳帽,微笑着与朋友们谈心。听别人评论她的作品时,神态安详谦虚恭敬,像个文静好学的大学生,其高深的学识良好的修养令在座的朋友们赞叹不已。那天中午吃的是手工酸汤面,叶广芩很高兴,和一大群文友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陕西的手工酸汤面很有名气,味道奇特,很适合北方人。我今天吃到了原汁原味的陕西手工酸汤面,恐怕一辈子都很怀念的。”
在下午的文友联欢会上,叶广芩特意为大家表演了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节目——京剧清唱《苏三起解》,并且与文友们在竹林前边合影留念,天黑时,才恋恋不舍的握手道别……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文学团体慢慢地销声匿迹,但与著名作家叶广芩的交往,让痴迷文学事业的路宝莲看到新的希望。她清楚的看到农村人富裕了,再也不会为柴米油盐的事犯愁肠,他们也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个高层次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质量。路宝莲女士揣摸了农村人这种生活需求,正是她这种审时度势的胆略和卓识,决心办一个融文学、书画、民俗及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组织,办一份农民自己的报纸的愿望越来越强了。在这青青的竹林,漫天大雪中,周至县竹林文苑会馆是在叶广芩、张长怀、刘新宇、路晓春、马井冈、惠峰、徐荣斌、马刚勇等广大文友鼓励支持下,由务本堂苗木公司司晓升的赞助下,路宝莲女士于2009年11月13日艰难创办的周至县民间文学社团组织,旨在为黄土地上广大农村文学爱好者搭建文学交流的平台。创办了文学小报《竹林文苑》,著名作家叶广芩题写了报名,著名作家何群仓、《周山至水》杂志主编王仆、西安文友商贸学院教授黄涛、西安嘉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润女、西安务本堂园林景观有限公司董事长司晓升等十余位知名人士以题词、赞助等多种形式表示祝贺。我在问及办刊宗旨时,她指着《竹林文苑》创刊号主编寄语:“为长年累月辛劳在黄土地上,酷爱文艺坚持创作的文学艺术家以及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支点,将长期寻访、挖掘、掩埋于乡间的文人贤士。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综合性发展贡献力量”,经过马井冈、路宝莲、惠峰、徐荣斌、马刚勇等人一年努力下,文学小报《竹林文苑》,实现由纸质版变成电子版,实现网上阅读,受到了西安作协主席商子雍、西安作协副主席张长怀、杨凌作协主席贺续林、咸阳作协主席冯西海等知名人士的好评,《周至文艺》主编赵永武、《二曲文学》主编李明涛经常与会员进行文学交流。截止现在,文苑共收到农民文学作品稿件1560余件、书画作品159幅、剪纸123件、工艺品25件,为学生刊发文章105篇,共办报10期,发展会员50余人。为强大发展,徐荣斌、马刚勇等广大文友不段对竹林文苑进行了宣传,使《竹林文苑》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最令人难忘的是2010年阳春三月,万木争荣,享誉“皇家竹园一明珠”的北司竹村古会正浓,热闹非凡。特别是彩旗招展,横幅高悬,字画琳琅满目,《文苑》油墨飘香,以“妙笔生花聚文友,翰墨飘香增雅韵”对联相衬的竹林文苑宣传点人头攒动,争相阅报,品书赏画的景象成为新农村古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至县竹林文苑会馆,50多位会员齐心协力,扛鼎相助,创办了《竹林文苑》文学报的深受农村文学及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在乡文化站领导马井冈大力支持下,在会员及乡友们协助下,会馆在农历三月初一古会期间,进行为期三天的宣传活动。活动期间,会馆举办了书画展览、《文苑》报纸展销、书画拍卖及赠书等活动,县书协、司竹乡书协及有关文化部门到会祝贺,广济镇书法副主席李林、农民书法家朱彦斌、司竹书协副会长苟嘉宾等5位书画名流为文苑题字祝贺,县人寿保险公司舒荣斌先生、司竹乡油坊村读者马致廉先生为本报题写了:“周山之精粹,至水之长歌。”的贺词,西安市著名诗人韩一平发电祝贺,著名学者、学术家刘合心先生从西安直赴会场拍摄留念。更使人感动的是务本堂现代园林景观有限公司董事长司晓升先生为文苑赠送书画作品50余幅,慷慨支助600元钱扶持《竹林文苑》发展;终南镇豆村读者宋凤珍、吴振峰,司竹乡宋家村读者袁松柏,西周中学教师郭兴均以诗画作品相赠,司竹中学谷榜荣、刘潮生、马耀峰、张琅环等教师及周至六中徐希等同学对本报予以很高的赞誉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次活动,本报新增订户120户,销阅报纸80余份,新增会员人,收集各类搞件及书画作品10余篇(幅)。4月18日,我会馆又分别为西周中学和司竹中学全县集中阅卷的180位教师,免费发放《文苑》报200余份,此举受到校方的热情支持,深得各位老师的好评和赞誉。
2010年9月11日,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周至县司竹乡竹林文苑会馆,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里一群文学爱好者热烈欢迎远道而来西安文友前来参观访问,交流作品。
前来交流的文友有电影《骊山枪声》导演张建波、西安文友何华、张树平、韩志平、邵润女及马选红等西安文友一行20余人,乘坐四辆小轿车,赴竹林文苑参观访问。在参观完翠竹环抱,绿水潺流,百鸟和鸣,假山成趣的田园美景后,转入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周明题写的“风骨”及著名书法家李鹏斌的四条屏等书法作品,显得“陋室”文气高雅,落座后,他们首先高度赞扬了路宝莲女士身为农民,酷爱文学,不顾年迈,执着办报的感人事迹,再与竹林文苑主编路宝莲、副主编惠锋、副主编徐荣斌、编辑马刚勇、编辑赵巨等畅谈了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及创作技巧,并与副主编惠锋就小说《关中烽火》改变为电视剧本交换了意见,并为竹林文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与文苑主要成员合影留念,并为竹林文苑捐赠200元钱及电脑、喷墨式打印机各一台,《竹林文苑》主编路宝莲将自己办的文学报赠每位文友深表谢意。最后我们竹林文苑会馆50位会员热忱地欢迎热爱文学的朋友前来竹林文苑会馆交流作品,切磋技艺,为繁荣祖国农村文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路宝莲和他的文友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迎来了《竹林文苑》的周年庆典。记得2010年11月13日的上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周至县竹林文苑会馆彩旗招展,鞭炮齐鸣,欢声笑语,歌声震天,充满了节日喜庆气氛。竹林文苑成立一周年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当天上午,来自全县各界文学爱好者百余人齐聚竹林文苑会馆参加庆典。庆典10:30在鞭炮声中拉开序幕。庆典由马刚勇先生主持,副主编惠锋总结了一年来竹林文苑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徐荣斌、马刚勇、赵巨、夏红雪等优秀编辑工作者,宋凤珍、赵巨、惠锋、路晓春、常忠跻等一批优秀作者,并激励文学爱好更加努力使竹林文苑等上一层楼。副主编徐荣斌宣读了下一年度的工作规划,号召会员坚持读书,提高素质,发奋写作,历练笔力,加强交流,勤于切磋,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走向成熟,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宋凤珍、常忠跻、张生辉、胡老师分别作为读者作者代表畅谈了对竹林文苑的印象、感受和收获。特别是终南大庄村张凤祥、徐松涛等人为竹林文苑送来了“文思光被”的牌匾,把庆典推向高潮。竹林文苑为景庆勋、司晓升、韩一平、邵润女、王仆等人赠送礼品。最后主编路宝莲做了总结讲话。午饭后,路晓春、刘育林、宋凤珍、王志斌、陈存良等10余人分别表演了秦腔、相声、独角戏、诗朗诵等节目,宋仲恺、司建武、孙毓鑫等15位我县知名书法家泼墨挥毫,为文苑及会员赠送书法作品100余幅。2011年1月24-30日,我苑组织了司建武、商安良等数十位书法家在终南镇七一村、司竹乡油坊头村为周边群众义写春联700余副,为五十余名会员及2011的订报户赠送了对联和挂历,深受到群众赞扬。2011年元月26号(腊月23日)司竹乡党委书记王振冈,乡长王祯等一行6人带款携物慰问了文苑主编路宝莲。对文苑工作首肯后,并表示为农村文化事业深入持久的开展,将大力支持。
路宝莲和他的文友们在《竹林文苑》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创作中取得了辉光的成绩:副主编惠峰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关中烽火》圆满脱稿,受到网友好评;散文《命运在风雨中飘来荡去》荣获中国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该文章入选《中华散文精粹》第七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魂断马嵬坡》已经在中华起点中文网站连载,短篇小说《醒魂》在《二曲文艺》上发表。副主编徐荣斌散文《细品茶香深悟道》和《对联偶记》在《二曲文学》上发表,《为心灵松绑》在《周至文艺》上发表。西安会员黄涛2010年冬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火中若紫菊的生命》一书,和都者面谈。民间艺人(文苑副主任)路晓春剪纸《春牡丹》,《三娘教子》在2010年荣获陕西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艺术展一等奖,及人类非物质文化作品名录,中国剪纸一等奖。会员宋凤珍写的顺口溜在陕西电视台播送,荣获二等奖,会员夏红雪发表诗歌散文近百首,受到专家好评。会员齐明辉、马刚勇撰写的报告文学和诗歌分别在《周山至水》和《周至文艺》发表,长篇小说《田峪河的女儿》的作者赵巨女士在全县更是炙手可热。
成绩是昨天的句号,奋斗更可开拓辉煌。我们相信,《竹林文苑》这株壮笋,将会顶风冒雪、以“雄鹰万里心”的志向,以“到凌云处仍虚心”的精神,肯定会茁壮成长的!更希望路宝莲开创的文学事业组织如日中天,霞光飞彩,让《竹林文苑》成为周至文化的一张精品名片,走出周至,红遍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