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秦始皇陵墓之谜
从古至今,衍生的历史之谜数不胜数,当以帝王与后妃的陵墓之谜吸引人眼球。无论世人如何艳羡、鄙夷、惊叹,甚至痛骂,对于逝去已久的人、事、物,又有谁能道清楚它的过去?毕竟,隔着千年之久的历史长河,没有人能通晓古今,更没有人能长生不老。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历史上作为最大,争议也最大。尤其是他那规模宏大,工程浩大的皇陵更是让后人着迷,争先在探寻,在研究,但至今仍是个谜。
秦始皇陵从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修建,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为止,整个工程耗时长达36年之久,其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百姓的负担有多重。
秦始皇陵墓的结构及大小,相关人员考察的结果在书籍中的介绍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还有我们相对熟悉的兵马俑坑,无不体现着这座陵墓的奢华,及其浩大无比的工程。
[秦始皇陵选址之谜]
皇陵规模宏大,位于临潼县,距离西安市约37公里,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形式雄伟壮观。就这陵墓之地,秦始皇为何会将自己死后的归宿选址于此,引起了各路专家能人之士的争相解析。有专家凭《水经注》中记载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这种说法以史书为凭,也确实有可能,但仅仅一本《水经注》,说服力似乎不够大。
民间传言以风水观念为论点,认为始皇葬在“枕金蹬银”的风水宝地,只有骊山符合依山傍水“乘风气”的风水观念。再加上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均在临潼以西的芷阳,作为晚辈的秦始皇他的陵园选在芷阳以东,葬于骊山之旁既恪守了晚辈居东的礼制,又与风水观念完全接洽,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关于选址之谜的传说。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还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说服力度似乎也不够大。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陵选在骊山,恐不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因为选定陵址时秦始皇才13岁,一砖拍定他的陵墓地址似乎有些牵强,他们认为这是太后和吕不韦的决定。
种种说法都是因历经2000多年,面对规模宏大,竭天下之力修筑而成的皇陵,产生了太多太多的遐想,故而对于陵墓为何选在骊山有了颇多的说法,这也不足为奇。
[秦始皇陵朝向之谜]
对于历史,争论从未停止过,探寻也从未停止过。
之前帝王都以面南为尊,陵墓的朝向也是以朝南为尊,但秦始皇陵却是坐西向东,这又是为何?各路学者说法,又是众说纷云,说法越多越显它的神秘。散文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创设第一个皇帝陵园,并非凭空设计,他以战国时代各国君王的陵寝作为蓝图来设计,也是按照当时的国都咸阳来设计的。赞同这种说法的人,都以《史记.项羽本纪》的礼仪来说明,战国到秦汉时期,主人都是朝东坐的。而秦始皇生前是天下共主,死后的陵墓理所当然也要坐西向东。这种说法显然太过单一,无法说服还持另外观点的人们。
持另外观点的一部分人,他们以秦国本偏西隅,建陵向东的目的是为了表示秦始皇征服六国的决心为基点进行论述。秦始皇统一中原后,陵墓还在继续修建,但布局朝向并没有改变,主要是为了死后仍然注视着原来的六国之地,以防有人东山再起。照此番论述,此观点是不是太过牵强呢?人已死,若真有人东山再起,又如何。
另一种说法与秦始皇派遣徐福(此人以现在的说法就是江湖术士骗子),携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寻觅长生不老药丹有关。最后,徐福没有回来,仙药也没有求到,他还是和常人一样,对于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无法掌控,带着遗憾得病而死,死后他还要面朝东方,祈求神界仙人引他入住天国。不得不说,秦始皇渴求长生不老的心情,是极度的贪婪。
还有最后一组说法,来自考古组的发掘证实,越是秦国早期的墓葬,几乎全是朝东方向。
说法很多,有些牵强附会,有些言之凿凿,探寻的脚步从未停止。
[秦始皇陵被盗之谜]
秦始皇陵历史上曾多次遭受破坏,但破坏规模最大的有三次。
流传最广的便是项羽入关中后,掘其陵墓,焚烧宫观,运走陪葬物品,这一次破坏规模最大。但此说法,仍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并不赞成其说法。
另一次盗掘陵墓之说,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经过了一番大规模的破坏和盗掘。
第三次规模较大的破坏,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陵底到陵顶,修遍战沟,陵顶的一处坑挖的最深,但没有发生盗窃陪葬物之说。如果秦始皇陵的陵顶真的有过如此大的破坏,那么今日的陵墓外观何来完整之说?今日的秦始皇陵景色优美,四周环绕两重白杨林带。
时至今日,关于秦始皇陵的种种谜团,更是层出不穷,引发后人无限的探索动力,也让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更为传奇。或许,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