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牵民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前几天,故事的内容虽然平淡,但人物却很高大。这个故事是由于一个曾经无名烈士,其后人求助寻亲所牵出的60多年前一段往事,经过山东菏泽《牡丹晚报》和河南《南阳晚报》连续报道,让所有南阳人都知道了那个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共和国黎明前就献出了年轻生命,至今仍未让后人在当年的战场——南阳市郊区找到其归宿地的李俊克,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崇敬的人啊。
18岁,花样的年华,当年,也不知有多少个李俊克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倒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们的品格是那样高尚;他们是那样的勇敢,面对凶恶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普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近日,为了还山东省菏泽市恽城县村民李世纪想给其三叔李俊克扫墓的心愿,山东菏泽《牡丹晚报》与河南《南阳晚报》联合刊发报道,帮着村民李世纪寻找其三叔李俊克的墓地,3月29日,《南阳晚报》记者张晓彭和《牡丹晚报》记者邓亚伟联合采写的报道《我想带着家人给三叔扫墓》,被两报联合刊发。报道中李俊克的侄子李世纪向两报记者叙说了李俊克的基本情况,李俊克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六纵16旅46团二营的一名通讯员,1948年6月,牺牲在解放河南南阳潦河镇的战斗中,当时年仅十八岁。李世纪在电话中还告诉两报记者:1951年2月,郓城县人民政府派人到他家告诉他们李俊克已经牺牲,安葬在河南省南阳市西郊15公里的田岗村,并给他们家发放了了烈属证。李世纪对两报记者说:“多年来,由于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没机会给三叔扫墓也不敢确定三叔的墓是否还在田岗村。”李世纪在与两报记者的通话中还唱起了他奶奶想念起三叔时变的歌谣:“刘邓大军到南方;今天咱们得解放,‘小三’何时回家乡……”。李世纪说:“奶奶是1972年去世的,临终前,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三叔的墓迁回家”。
报道刊出的当日,《南阳晚报》记者张晓彭、刘力果、实习生王延娟除了与南阳市县区民政部门联系查找相关资料外,还驱车百余公里前往镇平县柳泉铺乡田岗村和彭营乡田岗村寻找烈士墓地,她们带着感动;带着记者的责任走进乡间,所到之处,当地的领导和群众积极协助。我在读到3月30日《南阳晚报》刊发的她们联合采写之报道《时光荏苒几十年踏寻英烈无觅处》一文中,了解到几位当地今年75岁以上的老人,向记者晚辈们介绍了当年惨烈的战况,王有德大爷告诉记者们:当时解放军要解放潦河镇,就必须攻占该镇附近的辛店村。1948年时的辛店村寨墙高厚,除了住有国民党南阳第13??区司令王凌云的逃兵以外,还有民团,所以,解放军攻打辛店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战斗打得很惨烈,当时解放军战士牺牲了几百人,由于战斗在晚上进行,加上年代久远,现在老人已经记不清那些牺牲的战士埋在哪里……。清明节前牵民情,三位不负重托的记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遗憾的是烈士墓地,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但《南阳晚报》记者们的尽心尽力;不辞辛苦,及南阳人对烈士的厚爱,让烈士的后人李世纪感动,同时,也感动了所有南阳人。
从报纸刊发的图片中我看到,当年的战场早已变成一望无际的麦田,丰收的希望就在眼前,也许李俊克烈士和他战友们的忠骨就埋在这一片麦田之下;也许……,60多年来,他们亲吻的南阳沃土,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爱着这些烈士们,李俊克——你和你的战友们用自己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永远会让我们感动和感恩……,做为晚辈的我,胸怀感恩告诉你们,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更加繁荣富强,南阳也变的越来越美丽,晚辈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愿长眠南阳沃土下的你和你的战友们,与我们这些晚辈一起共享幸福吧。
(南阳吕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