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新疆民俗之-----赶巴扎

新疆民俗之-----赶巴扎

2013-10-24 12:27 作者:梅妮楚宝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在新疆,尤其在维吾尔人聚居地区,可说是巴扎遍布。

我出生在兵团农场,在汉民族聚集和军事化管理模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儿时的记忆里找不到巴扎这个词。

上到中学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次吹进新疆兵团各团场,不再担心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团场职工们,便开始效仿起地方少数民族摆地摊的方式做些小买卖,随着参与人数和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最后索性沿用了少数民族“巴扎”给各集贸市场命名,而且,由于团场职工平时忙于农耕,巴扎每逢周五和周末进行一次的方式,恰好避开了人们在赶集时间上的限制,于是,没过多久,“赶巴扎”就成为各连队职工年节假日里最喜爱的购物方式之一了。

团场人早期赶巴扎,或自个儿骑辆自行车、摩托车,或三五成群步行,或搭乘哪家正好要去赶集的小四轮,总之,这种已然有别于传统少数民族风格的兵团式“巴扎”,应该完全是在设计者们毫不知觉的状态下将西部质朴敦厚的乡土气息与兵垦人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风格糅合到了一起。因此,在我的印象里,兵团老家的“巴扎”,其热闹程度不仅不亚于那些由来已久的传统大巴扎,而且甚至可以将之称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购物盛典”呢。

到了周末巴扎开市那天,如果恰逢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那些预备了要去赶巴扎的人,会不约而同早早跑到连队办公室门口去打探,以便找几个能够说得来的一起结伴而行。相互约好后,大约在清晨11点左右,大家就怀揣着各自五花八门的购物袋嘻嘻哈哈地一起结伴上路了。

我老家所在团场各连队之间距离最近的也有两三公里,因此,一般是在两三个连队之间的必经公路上设一个巴扎。巴扎上销售的物品跟地方少数民族开设的巴扎有很大差别,商贩们根据团场居民主要构成和习俗爱好进得货来,再用小四轮或小型货车拉到巴扎开设点,然后沿着公路两边铺展开,在自家的地界上撑起一个很大的花色各异的遮阳伞,从早晨11点左右开市到下午五点以前收市,绵延近一公里的摊位摆满了花色各异的小商品,虽比不得城市集市那么琳琅满目和整洁清爽,但你来了我去了,讨价还价声和遇到熟人大着嗓门打招呼声此起彼伏的,倒也小有一番闹市景象。

去的时候,因为是空手,大家结伴一路说笑着走去,并不觉着累。回来的时候,那些购买了生活物资满载而归的,有的去找那些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的熟人帮忙把货先捎带走,自己依然找几个伴儿沿着漫漫泊油路走回去。可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毕竟少,而且是带了货物就驮不了人,因此,多数的人选择搭乘小四轮拖拉机,好在团场里的人,大多都热心厚道,看到一个连队的小四轮,手一挥,车就嘟嘟嘟地停在了前方不远处,于是大伙儿急急忙忙提上各自的大包小包爬上去,然后又继续大声说笑着在小四轮的颠簸中踏上归程。

我是个生性腼腆的女孩子,从团场巴扎兴起之日到今天,扳指一算,统共只去逛过两次。一次是十多年前,被二姐挑唆着一起从家中步行着出发,走走说说的来回大约走了有近十来公里的路程,虽说把巴扎从头到尾都逛了个遍,但在大城市呆惯了的我,什么也没看上,自然就什么也没买;另一次则是几年前的冬天,在回娘家路上,在那条贯穿全团的主要公路的两边摆满了一家一户的地摊货,立即明白恰巧遇了巴扎开市的周末。于是,赶紧让司机把车停靠在路边,凑热闹似地也去买了些看起来倒还新鲜可人的蔬菜,每种蔬菜每公斤的价格比伊宁市的要稍微贵个五毛或一块的。

随着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如今的人们在赶巴扎时,可选择乘坐的车子种类已渐渐多了:自行车、两轮摩托、三轮摩的、公交车、私家车等等;当然,有一些人,仍然喜欢选择步行往返的方式。

受新疆四季气候变化影响,巴扎的旺季始终是在春夏秋三季,尤其那些喜欢步行逛巴扎的人们,他们更是习惯了选择无风无雨,气温适宜的日子。

每逢无风无雨,气温适宜的巴扎日,两三朵浮云在蓝天的映衬下总是显得格外的耀眼,正午的太阳更是把地里的庄稼晒得一个个懒洋洋地,一路步行着赶巴扎归来的人们,一面把外衣脱下来顶在头上遮挡着刺眼的阳光,一面走在被太阳晒的有些软乎的漫长的柏油路上,心里已在憧憬着到家后如何痛饮一大碗凉白开消暑的爽活。

相关文章关键词

《新疆民俗之-----赶巴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