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父亲的生命魂《水月北湖》

父亲的生命魂《水月北湖》

2013-10-23 13:49 作者:南屯游子 阅读量:3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父亲一生为农,苦不堪言,排行最末的他,稚嫩的双肩上过早地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我辈兄弟六人,小时候,除去大哥二哥,几乎不谙农桑,不仅帮不上父亲什么忙,反而还老是添乱。为了糊口度日,供养一家老小,父亲终年在附近村庄出卖苦力替人打井。每遇严冬,凛冽寒风犹如支支利箭直袭在水里挥动铁锨的父亲。方圆数十里人家从此享用了井水的甘露,而父亲除了得到微薄的工钱,便是落下了一生难以安睡的顽疾——风湿性关节炎。

面对生活的艰难,刚强的父亲,有时嘴角竟还挂着微笑;那微笑的深处似乎潜藏着某种信念和力量,招引家人不断跨越岁月的沟沟坎坎。散文

真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也不知出于何种缘故,父亲每每劳动回来,少不了要有滋有味儿地吼上几句秦腔。一次去渭河对岸的新丰镇赶集,我有幸聆听父亲高亢醇厚的“秦之声”。路旁行人或倾听或惊诧。偶尔间,有熟人同他照面打招呼,他也只颔首作答。那突凸的血管、通红的脸庞和顺畅的气流,塑造着周秦汉唐史诗般的铮铮铁汉。他专注,更投入。唱着秦腔,那沉重的脚步不知不觉地迈得轻松起来。

不久,父亲走进了由几位志趣相投者组成的秦腔“自乐班”行列。农闲或过节时,难得的几天时间,便成了父亲及其伙伴们的欢乐的日子。农村的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满月,自然少不了父亲及伙伴的一番忙活。面对红白喜事的主人的盛情邀请,父亲风里来雨里去;傍晚出发,拂晓归来,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连片刻地打盹时间也没有,又匆匆去田间劳作。

父亲对秦腔的一往情深,融化着他对生活的执着与理解,然而他对秦腔的一腔热情似乎有悖于世间情理。那一年,区政府选派他去距家十里地的雨金镇工作,他二话没说答应了,然而不足六个月,他又一声不响辞去了这份差事,鬼使神差地又回到了让他牵肠挂肚的“自乐班”。为此,我们兄弟几个还对此埋怨过父亲这种草率的决定。要不然,我们兄弟中的某一个兴许真能沾光接班吃了“皇粮”呢!

为了他所钟爱的“自乐班”,断然辞去一份足以让当时的乡亲眼热的“公差”,父亲从不后悔!在父亲的心目中,“自乐班”简直就是生活和精神的全部。

只可惜,那时的家里连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也没有。酷爱秦腔的父亲,有时就蹲在邻居家的窗棂下,一边品尝着粗淡的茶水,一边收听省广播电台播出的名家新秀演唱的秦腔节目。兴致极佳时,一蹲就是半夜!

十多年的日子就这样一晃而过。我辈兄弟或成家或立业或求学,家境有所好转。然而父亲苍老了,银丝渐多,人更消瘦。硬朗的身躯已不再挺拔。但他对秦腔的钟情与迷恋依旧不改,他的醇厚高亢的秦凤秦韵,依旧荡气回肠。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排行最小的我即将告别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时,不料父亲突发心肌梗塞溘然长逝。

听说他连续干了三天农活;

听说他三天前还参加了“自乐班”的一项活动;

听说他临走前,面对草棚内灰暗的煤油灯,又把台词和唱腔温习了数遍……

父亲辛劳一生,钟爱秦腔一生。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似乎没有照过像。后来,大哥根据“自乐班”一位老艺人提供的线索,奔波了数日,才找到了父亲同“自乐班”全体同仁的一张合影。画面灰黄的照片,经过照相馆师傅的翻拍放大冲洗等处理,终于框出了父亲的唯一一张照片,然而框不掉的是父亲跟秦腔“自乐班”的情愫和缘分。

凝视父亲的遗像,父亲的音容相貌仿佛就活在眼前,父亲那醇厚高亢的秦风秦韵似乎又在耳畔回响……

如今,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成了一名准“秦腔迷”。端坐在彩色电视机前聆听着同我父亲一样钟爱着秦腔的人们的慷慨激昂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大秦之声。散文

此时此刻的我,常常陷于了沉思:父亲这辈子同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子苦时不忘吟秦腔,劳作累时少不了吼秦腔,为秦腔索性辞掉一份"公差",为秦腔而忘情陶醉于窗棂下。秦腔啊秦腔,你不正是父亲的精神支柱、生命之魂么?(1996.08)

相关文章关键词

《父亲的生命魂《水月北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