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把话说得好听点

把话说得好听点

2013-10-24 16:45 作者:阿元 阅读量:36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说话,三岁小儿都会,可是,有的人七老八十了,也不见得就能把话说得那么好听。这大概因为,同一内容的话,常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而中听不中听,好听不好听,就在这不同的表述上。民间有则笑话,有人问一年轻人对未来岳母的形象,他想了想,说:“肥。”这话传到岳母耳朵里,老太太十分生气:“会说话,说我‘胖’;咋也不能说这个‘肥’呀!”不用说,婚事因年轻人的不会说话而告吹了。

编者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出六月寒。”把话说得好听点,既是为人处事的艺术,也是修养品质的体现;把话说得好听点,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把话说好听点,讲的是语言的得体,说话要注意场合,对象。

有些老人,步入夕阳年纪了,说话有的也不怎么好听。有个老头,到乡下走亲戚,遇到往日同事的孩子,自然会问候一下人家家里的情况,以示关心。可劈头竟是这样一句:“你爸爸去世,有几年了?”那孩子一愣,说:“我爸爸身体挺好的。”闹得他一脸尴尬。几十年没回乡村老家,难免也有点“访旧半为鬼,惊乎热中肠”那样的感慨。可你拿不准的事,也当用好听点的话去问呀,比如,你本可问人家:“你父亲,身体还挺硬朗吧?”

在家里,有些老夫老妻,有时说起话来,甚至是些家常话,有的也竟习惯加上点“刺”,添上些“醋”,让说出的话有棱有角。邻居老邓的老伴,就是如此。老邓问老伴:“我得去买菜了吧?”这话,你回答“你去吧,路上小心点”,本来十分寻常,可却扔出一句:“不买菜,吃啥?”还有,老邓问老伴,“天热了,咱得买两把扇子了。”老伴也让她的话带上点刺,“早该买了!磨蹭到了今天,才去买。”老伴的话,常常弄得老邓蔫头耷脑。虽说老伴整日做饭洗衣,看家望门,还得哄那不听话的孙子,忙这忙那,也够幸苦的。

其实,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边,咱都应把话说得好听点。一个人,说起话来,准确生动、入情入理、亲切温和、幽默风趣,不仅体现着自己的人格、修养、气质、风度,同时,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亲密、自然,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心灵之窗嘛。若不,《礼记》怎么能将会不会说话、说话中不中听,提到“情欲信,辞欲巧”这样的高度来要求呢?

人说,外交官在应当说“不”的时候,常常用“是”来表达;而年轻貌美的女子,在需要说“是”的场合,却往往用“不”字。咱老了,即使做不到这般的“辞欲巧”,也应思前想后,把话说得好听点吧?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嘛。

相关文章关键词

《 把话说得好听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