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安放你,我的灵魂
于文学的舞台,我只是台下的一个看客——麻木的看客,一个悲哀的看客。上台扮演小丑取悦于人都不够格,只是淹没于千万余人中像他们一样傻傻地观看,机械地模仿。
小学,类似于我最喜欢的人,我最敬佩的人,影响我最深的人,主人公永远也只有唯一的一个就是语文老师。写完之后还沾沾自喜,因为用脚趾头都可以猜想到,此文章肯定会成为范文加以朗诵。
投其所好,愉人也悦己,何乐而不为?
记叙文走了,议论文来了。“凤头,猪肚,豹尾”也上桌面了。文章开头除了排比就是排比,对了还有比喻;正文,翻开“英雄排行榜”信手拈来几个;结尾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山寨版的八股文”新鲜出炉了。
我手写我心的时候终于来了,可于千万人中遇见了你——张爱玲。没有她千万分之一的才,倒是她的伤与悲却偷来了几分。既然是偷来的,总免不了有东施效颦的奇效。泪水泛滥成灾。偶尔情真意切之处,倒成了矫情。你想,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别人看,给人看了又怎样,也未必看得懂。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伊夫·泰勒。我俩者都不是,只好孤魂四处漂泊。对于文字描摹身体,对于“晚生代”作家,卫慧、九丹、春树、棉棉、木子美作品不愿去看,也不想去看。唐诗三百首,翻阅诸多,能背的少之又少,依葫芦画瓢倒成瓜了。
忘了有多久没上图书馆了,只知道从抽屉最底层把图书证拿出来时,她用哀怨的眼神看着我。上图书馆才发现装潢都变了,文学作品都迁徙了。是的!这是开学第六周,还是第一次来图书馆。这六周留恋于网上那些纯真浪漫虚伪的小说,把它们吞进去,吐出来是个核,艰涩乏味的核。想到以后周末都不是由我来支配,趁着这个星期六还有时间,趁着当代文学老师还要索要“读后感”,才想起来要去那么一回图书馆。
心里默默地念道:把眼光锁定当代文学。结果从图书馆回来,怀里揣的还是几本古代文学,那泛黄书页还隐隐约约散发着墨香。也不知怎么的一本批评学也挤进来了,也许只因为看了那封面《美女作家批判书》,作者他爱。
它很薄,也许吧!回到寝室,忘寝废食地看起来。如醍醐灌顶。一边看,一边反省,越发讨厌自己。批评加批评,体无完肤。以前走了一条错误的路,可悲的是以后还要走下去……一直一直……
人是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得不断吸收海水,但不能一味地摄取其中某一种成分,而是让异类成分渗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尤其是中国几千年的精髓,他们是经过时间的历练的。尤其是女孩,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说爱玲的那句话未必正确“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我们还有一些东西也值得永远……永远……还想说爱玲这句话说的真好“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
“学而不思则罔”学之余多思考,更多是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灵魂上不了天堂,也入不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