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昆仑关纪实

昆仑关纪实

2013-10-02 18:40 作者:衣・水云天 阅读量:28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北水归临浦,南云控古邕。一关通鸟道,万仞锁螺峰。叠石层墉旧,明珠置驿重。无须谈将略,薄海尽尧风”。这首诗,是清代举人张鹏展游历昆仑关时的欣然之作。昆仑关历来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据墉守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尽管在天堑变通途的今天,昆仑关的险要已经算不了什么,然而积淀在昆仑关上的厚重文化、沧桑历史以及民族精神,却永远都会被人们记住,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今天,当我们将要真正面对这座千年古关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更有了山一样重的使命感。

一、人文篇

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她不但引领我们探索世界,获得知识,还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吸附在昆仑关上的文化是丰赡的,发生在昆仑关上的人和事是饱满的。昆仑关设置以来,踏上昆仑关的名人墨客纷纷为昆仑关题诗、题联、题字。宋朝的狄青,元代的傅若金、陈宇,明代的鲁铎、姚镆、王守仁,清代的孙楫、张鹏展、刘新翰,近现代的田汉、蒋中正、戴安澜、杜?明、于右任、白崇禧、李宗仁、张治中、张发奎、何应钦、黄旭初等知名人士均在昆仑关上留下了他们书翰墨迹。尤其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田汉先生,在慰问昆仑关时即兴写下的《咏昆仑关之战》“一树桃花惨淡红,雄关阻塞驿楼空。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仙女山头奇石耸,牡丹岭上阵云浓。莫云南向输形势,枢相当年立战功”,把凝聚在昆仑关上的民族气节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昆仑关正是以其位置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军事上的地位。自秦朝以来,发生在昆仑关上的大小战役就有九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战役。这次战役我国军民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阵地争夺战,结果中国军队以牺牲一万多军民的沉重代价,全歼了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5000余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昆仑关战役大捷。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之前,同仇敌忾,团结一致,英勇不屈,奋起抗战,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勇气概和民族精神。尽管硝烟远去,但是岁月却永远淘洗不掉那段苦难的日子和血与火乃至生命换来的尊严。雄关铭勋励后人,凝聚在昆仑关上的那段沧桑历史和那些为救民族出水深火热之中的烈士,必将名垂青史,永垂不朽,永远活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心中。

二、关爱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沐浴在新时代阳光雨露下的昆仑关,逐渐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诱人的品格魅力。2005年时任南宁市委书记现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马飚同志高瞻远足,敏锐地察觉到海峡两岸交往渐见回暖的气息,果断地启动了昆仑关项目建设,真正拉开了昆仑关建设的序幕。2006年,国家将昆仑关战役旧址公布为国家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开工建设,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昆仑关隆重举行纪念昆仑关大捷70周年活动,同年完成了对昆仑关景区的长远规划,昆仑关名副其实地成为南宁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深度挖掘和打造的教育圣地;2010年、2011年昆仑关正式迎来了台湾社会各界领导、嘉宾和游客1000多人,昆仑关成为了海峡两岸友好往来的互动平台,大陆与台湾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事实再次得到了印证,

昆仑关的建设,同时也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大家积极响应,捐钱捐物,一些抗战时期珍贵的文物被一一发掘出来,重现历史的光芒;一些重要的文牒史料被一一整理出来,成为再现历史、见证事实的文献孤本;一些参与和见证了昆仑关战役的老战士、老人将当年战场的细节一一给以梳理、回顾,重现了当年那场战役悲壮的一幕幕,丰满了昆仑关战役的内容。“众人拾薪火焰高”,正是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帮助,使得昆仑关近几年来从一个草木丛生的荒凉之地变成了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昆仑关的开发、建设回归理性和科学。

三、建设服务篇

昆仑关的建设如初出山林的雏鹰,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一经发轫,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依照规划布局,昆仑关景区总体规划15.9平方公里,设纪念缅怀区、博物馆区、关楼古驿道区、军事拓展区、休闲娱乐区等十个功能服务区。目前,已经完工的工程有昆仑关战役博物馆、草帽山战壕遗址修复工程、那灰水库蓄水工程、博物馆东广场建设工程等。经过这几年来的艰苦工作,昆仑关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工作原则,昆仑关容貌有了大的改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其中,由著名的抗日英雄戴安澜将军长子戴复东(同济大学院子)设计的V字形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巍峨地矗立在南梧二级公路南宁往宾阳方向56公里处,该馆占地面积3353.15平方米,馆藏抗战时期各种珍贵文物1000多件,是广西唯一抗战专题博物馆。

继2006年昆仑关战役遗址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昆仑关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南宁市最具历史纪念意义景区、南宁市十佳旅游景区等,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使得昆仑关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更大的展现和肯定。

昆仑关正是以其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国防教育等文化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贵宾、游客到这里瞻仰凭吊、考察学习、旅游观光。周铁农、迟浩田、盛华仁等国家级领导人以及军队、地方领导陆续到昆仑关参观指导工作,台湾的吴伯雄、蒋孝严、张京育、程建人、周蓉生等领导及台湾各界群众也先后参访了昆仑关。近几年来,昆仑关共接待游客逾150万人。

四、未来篇

当人们走进庄严肃穆的昆仑关的时候,或许会有很多感慨,或许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审视和更高的定位。而当我们踏上昆仑关这片热土的时候更多思考的是昆仑关的未来,面对先辈们在昆仑关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该怎样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它们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更好地教育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让凝聚在昆仑关上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昆仑关迎来了2012年第一批台湾客人。而昆仑关人也正在启动将昆仑关申报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工作,相信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昆仑关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海峡两岸交往的工作中,一定会发挥其更大的潜能。昆仑关的明天一定会像正在开放的红杜鹃一样灿烂和美丽。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昆仑关纪实》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