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与笔名
上网后,因其网名为“龙泉居士”,于是就有网友认为我是吃斋念佛的;认作同门弟子的;还有问居士是啥子意思的。
对网友的提问,我解释过;解答过。虽自号居士,但我并非佛门中人,也从不信教。皆因以前家居附近有一溪泉名“龙泉”,绪自号“龙泉居士”。其实在我国,以龙泉为地名的地方很多,象成都的龙泉驿;浙江的龙泉市。故网上以龙泉居士为网名的也相当多。
“居士”一词,原是中国人用语,本出《礼记·玉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了齐东海居士狂、华仕兄弟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之事(梁启超著《孟子浅解》),该词原指居家有德才、不求仕宦、游心道艺的人,其义与处士、隐士之义相当。佛教传进中国,“居士”被佛教摄入,作为“居家有道之士”的解释。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至于佛教中“居士”一称(居士:梵文Grha-pati),依佛典看,一般将闻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徒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这是梵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亲近事奉三宝的人。在我国,这种称呼一是比较抽象,二是给人感觉地位“低下”,因此多用于书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之“士”。这同“和尚”一词一样,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称谓。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可见,“居士”一词,早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文化中,有道德高尚、隐居不仕之意。当佛教传入时,自然用居士与“伽罗越”一词相对应以表诠其义。
佛教中有和尚与居士说法,那居士是指那些人呢?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又《菩萨行经》云“有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居法之士、居朝、居山之士,通名居士也。”一般人是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居士的,因为根据这个四德标准很多人做不到呀。
在中国的《礼记》中,有“居士锦带”一语,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中国古书上常记载文人学士朝庭命官退隐后深居简出,甚至归隐家园,所谓隐居之士,简称“居士”。一些清高脱俗的文人雅士,用“居士”的别号不受家族长辈的限制,具有很强的个人意趣、爱好和色彩。
古时,人们除了有姓和名外,还有字(表字)和号,名是生下不久就取的,字是长大后才有的。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内容大都互有联系。如岳飞,字鹏举;白居易,字乐天;诸葛亮,字孔明。名与字之外,古人还多以取号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如晋代陶潜号五柳先生;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明代唐寅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和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同样的意思)、“木穴国人”(木穴合写为“宋”,表示不忘故国)。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人之所以取名,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人与人之间便于区分、识别,如同产品的名称和商标,初始他并不代表人品等内在的东西,随着交往的长久和认识的深入,名字就与人内在的东西紧密联系起来了,所以人们维护自己的人品、荣誉,是从维护自己的名声着手的。名字是父母取的,而别号则是长大后寄托的愿望和理想。
虽也偶尔信笔涂鸦,但绝不敢把自己当作文人雅士。以居士自居,虽非自视清高,也不妨带有与世无争,洁身自好,随遇而安之意,学点古人附庸风雅。
除了居士这个网名,没想笔名也与佛教沾点关连,一日与网友聊,问我笔名取自何意,我说没啥意啊,那是两三岁时,与母亲同校教书的一个叫侯仁策的物理老师给我取的小名,投稿时,找不到合适的笔名,就顺便用了。没想网友不知从哪里抄来一首咒语原文,其中两句:“波吒逻贽砝。他奈婆逻砝。萨多逻伽逻泥。休磨休磨。”说此为虚空藏咒,此咒为般若结晶,能增智光,能助大定,加强记忆力,促进心通。如能勤读此咒,易得一心不乱、忆持不忘之力。佛语里还里真有“波吒”二字,但是何意就不知了,于是在百度输入“波吒”,一下出来不少条款,什么“波吒喱子城”,波吒罗花……,可惜我看不懂,也不想去深究。而汉典里对“波吒”的解释就是“苦难;挫折”。回想数十年人生经历,颇怀疑那位老师是不是有先知先觉,一个小名,居然蕴藏我生命的玄机。我不信教,也不信命,但并不反对别人的信仰,教是传播做人的宗旨,里面有人们普遍公认的道德观,行为观;还有因果报应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对社会的合谐是有好处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有寄托的人生才有支撑。当然不要把人为制造的信仰,演化而成为疯狂的迷信。人的命运在于自己手宰,并不是神灵所能护佑。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机会可以把握,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正确判断,适时抓住它的七寸。于是才有了遗憾;有了告诫;有了感叹;有了回味……
说到“龙泉”,人们自然还会想到古时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龙泉剑”,手握三尺定山河。在冷兵器中,剑自有一种王者风范。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四射的寒光和锐利的锋芒,托举起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文人骚客甚至把它视为精神上的象征,清代张潮曾说:“心中有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之大不平,唯剑不能消之。”唐朝杨凌《北行留别》说:“一生孤负龙泉剑,羞把诗书问故人。”剑胆琴心的李白,一生与剑结下不解之缘,“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自是他剑侠形象的写照。
吾本布衣,蜗居于城市的最低层,自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伟大志,偶有“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的闲适心情,可叹弱肩难担道义,拙笔辜负词章。
客厅里,除有一幅由原海南省书法协会会长李敬忠所书《胸臆》外,另有一幅由当地书法协会会长李道才所书唐郭震《古剑篇》。甚爱之。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