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水月北湖》
某日中午借未吃午饭闲暇于鲁东大学图书馆六楼涂抹而成,此文是看余秋雨《东坡突围》有感。
倒退,流光飞转。
纷飞的记忆,称大点说,是历史的洪流。像是一首首苏才子的词,绢藏了千年。携出,轻吟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他,依旧像是一位面容慈蔼,历尽沧桑的老人,缓缓地,步履蹒跚地,向自己走来••••••
好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
好一个“寂寞沙洲冷”!
文人的突围,历尽了千辛万苦,洗却了那份初出茅庐的稚嫩,愣愣的傻劲,那份才华洋溢,惊世骇俗,每一次的轻佻都会力掀社会的轰动传奇的奇怪世俗。文人的突围,我不知道今世的文人在面对苏东坡的那一段传奇历史时,会有怎样的感觉。我不知道,当他们设想如果自己身处那样的坏境,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去洗脱自身的污垢呢?
看世看俗,东坡无罪,却也有罪。罪在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初他大可不必在乎名在乎利在乎朋友在乎自己的曾经,他可以选择一种自残的方式,将世人对他的所有美好的看法一点点的抹掉,而后回到西蜀,做一个乡野村夫。独自吟诗,笑对鸟谈天。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毁灭。我知道,他们在恨世的时候,同样也在考验着世人。而我,可能是在杜撰了,且停下自己的想法,回到从前。
回到从前。
回到泱泱华夏,为中华文化贡献一份力的文人骚客中去。且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人,看世。
北宋。
纷争,战乱。半壁江山,拱手分给了金辽。
隋唐时的大一统,此时的中国,早已是分崩离析,积危积贫。卧居中原偏居南方的宋朝,并没有因为它军事与政治上的的离散与废弛,传染到文化界来。相反的,却是因为隋唐文化流苏遗存,文人才子风起云涌,将文化推向更高的封顶。而苏东坡,就是这其中为数不多的异数。可以相当肯定的说,大宋有了苏,才有了豪放大气的词风;有了苏,才有了为世惊举的文化突围。
从皇皇才子,每一言,每一个做法,甚而引起社会的一次又一次的轰动,到被纵官僚厉声弹劾,差点儿落得屠夫的刀下魂,尸首难全,最后皇帝开恩,赦免为左迁黄州。苏东坡的人生,戏剧性的一幕,让他从辉煌的最高点,在几乎是一夜之间,便跌落深谷。
究其原因,是乌台诗案作祟。然而,这个在清朝被文学界讥笑的“文字狱”,早在宋便有了。已是先例,然而,最初品受其苦果的,却是这个鸣响千年的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东坡。
“东坡何罪?”
这不禁的一问,子由的一答,深解世间之道。
“独以名太高。”
为什么,朝里朝外那么多的臣子,都要找他的茬。纷纷的排拒,纷纷的糟践,纷纷的毁坏。这么一个旷世奇才,在他们狭隘的心胸中,容不下半点位置。他们虽然没有他的才气冲天,但是,他们有的是可以把他往死里整的本事——舆论。稍加的谏言,看似很忠职,实际却是颠倒是非,歪曲事实。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批评,纷纷指向一个人,苏东坡?!
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他的出现,能把周围的一切都照耀的毫无色彩,丝毫没有意义。
“乌台诗案”既是苏的灾难,亦是苏的超脱之促因。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应从后世的苏的才气而感叹这些小人的落井。(谪贬黄州并非吾意,就算是落下个刀下魂我也要问世一个公道!前后赤壁赋里的空旷达观有谁可懂?一番举世之惊,到让小人看到了其中的利润,拱手让给别人岂是可笑,还是手中棋子来的快捷。最后,名来了,利来了,谁认识东坡,必先识我。)
苏东坡的贬谪,给与他的是,另一片天,另一片地,另一片没有高耸的庙堂,只有悠远的江湖。这个环境,让他足以看清自己,看清现实,看清世道。
我们此刻并不知道东坡是怎样的一种人,小人?——为名,而放纵一切;为利,而毁誉留己。
为什么他会是千古文人,流传的诗篇,至今依然为人所知,甚而妇孺皆可吟咏传唱。而别人,那些自诩着自己文章天下第一,在见到东坡文峰高于自己的时候,选择的不是自我反省,自我谦逊,自我借鉴,而是毫不迟疑的加入了批评东坡的大军之中?只我知道,苏东坡,苏轼,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抬望月,清辉月色,洒满江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他吟着,心中的丘壑,渐渐分明。这份于世的追求,唯有与清风明月相伴,唯有与自然,默默相和,然后于人间,方得永恒。
苏子轻吟下去,心中的纠缠,如絮絮的丝线慢慢的解开。
有了这份淡然,苏东坡的重生真正有了意义。
东坡笑着,回转过头来,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
“拣尽寒枝不肯栖”,东坡走着,口中还不忘唱起那首词,这是他刚才临风江边,吹动心底,勾起的。
拣尽寒枝不肯栖,他愿把最后的栖宿地选在那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