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弦音》小说中汲取珍言
在杭州生活了数年的庆余,每当饭后,特别在春天里,他总要漫步在绿柳笼烟,桃花灼灼的苏、白堤上,一下子进入了诗的境界里,散步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中,皆有景色可观。人们常常用“诗情画意“四字来赞美西湖,而西湖那明晦晨昏时时变幻的神奇景色,的确也只能用”诗情画意“四个字才能概括。清晨,晓雾方散,旭日初升,湖水似乎还沉浸在睡梦里,一丝儿涟漪也没有,这时的西湖,出落得分外柔美、恬静。薄暮淡日西斜,烟云四合,近山近水,溶入苍茫的暮蔼之中,这时的西湖又使人感到如梦似幻,当月色溶溶之夜,看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那青山、绿树、亭台、楼阁、在月华里仿佛披上了轻纱,此时此景,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倘在细雨霏霏的时刻,纵目湖山,云雾蒸腾,在雨丝风片之中,湖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境界如同展开一幅刚刚完成的水墨画卷,连自己也仿佛溶入其中了,等到云收雨霁,红日临空,此时西湖又波光潋滟,捧出千顷琉璃;山色青青,显得格外明净、秀美。西湖景色,季季不同。春天,垂柳含翠,红桃吐艳,沿湖四周,”十里香风花霭霭"。夏日“曲院风荷”和里西湖一带,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西湖水面上新绿一片,红白点点是一幅天然的画图。秋来,环湖一带被称为“金雪世界”的满园陇陌,三秋桂子,香飘云外。冬天,在放鹤亭畔,寒梅斗雪,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四周成了一片香雪海。瑞雪乍晴,西湖处处铺琼砌玉,停立断桥,看湖山银装素裹、明丽洁静,会顿觉耳目清新,心胸豁达,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心旷神怡。苏东坡巧妙地将西湖比作西施,真是太妙了。
1959年夏天,土改工作在浙江范围内,全面结束,作为省委土改工作团已经是完成了历史的使命。通过休整、总结、鉴定达二个多月之久,时间天天在流光溢彩中度过,转眼“一叶落而知秋”了,工作团的成员,将分配至全省各个单位中去,庆余的工作能力已受到了土改的锻练,其自已也感到了飞跃了一大步,该给分配个好位置吧。可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十全十美的,原理想着自己能在省机关工作,或者在某地委机关工作,一心在等着吧。当分配的通知下达后。竟让庆余到杭州卫校学医了,一个从政多年的干部,一下从事医学技术,思想实在通不过,领导真是有眼无珠了,没有看到我庆余呵!庆余对于医务向来是个门外汉,没有丝毫医学基础的人来说,哑巴挨打有苦说不出,这不是量才使用干部嘛,如此随便分配,简直是浪费人才!他在思想上真有感到突然,由于“服从组织分配”这个大框子下,只好默默接受,别无其他选择了,庆余这时想着自己一身高洁,历来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办事,知识开路!
他在工作中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关系融洽,惟同领导关系平淡,不吹、不拍、不捧,工作干了徒劳无功,吃力不讨好,被某些人排斥于他们的圈子之外,竟吃尽了今日整编的闷棍,只苦于自已这匹骏马何时才会遇上“伯乐”呢?伯乐究竟到哪里去了?
古有举贤让能、任人唯贤者有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条千年古训,谈的是对所用之人的信任。古往今来,很多豪杰,往往成败都在对人的信任与否上。用人不疑,不仅表现出在对所用之人的信任上,还要考虑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让用人者放心,还可避免小人的妄加“进谗”,从而为所用之人创造一个清净安心的工作空间。
任人唯贤,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也是我国古代的用人标准。而汉高祖刘邦在用人方面的成功,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用人之长,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若求全责备,因疵废人,就会人心离散。用人所长,量才使用是关键。相互组合,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就会形成1+1>2的局面。心理相容是人才相互结合的前提,做到刚柔相济,快慢相宜,才不失默契。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