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老头”,美心灵!
在这条街道尽头的垃圾箱旁,常有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穿着脏兮兮的大棉袄,弓着腰,用一双脏手在寻觅,挑选着废物。无论刮风下雨,气候冷热,他总是孤零零地空手而来,孤零零地满载而去。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世,只称他是“拾破烂的老人”。
街道对面那条小河沟里,有成年汨汨流不尽的黄泥水。老人就住在河沟那边小学围墙旁的一间简陋和破油毡搭的小屋里。屋周围堆满废纸、废铁、破布、破胶鞋、空罐头瓶什么的。每天,上学的孩子们及过往行人,都淌着泥水往返。遇到雨季,小河沟涨了水,孩子们只得由家长背着在齐膝深的泥水中送去接回。每当这时,老人总是把他那件破棉袄系得高高的,露出身上肮脏的“排骨”,往返于泥水河中,接送学生。长年四季,不管天气多热,他总不愿脱下那件破棉袄。年复一年,老人总是默默地把拾回的废旧物品交到收购站,换成钱,在菜场买点又干又蔫的青菜,带回他那低矮的小屋里。遇到有的孩子上学往返过河沟弄脏了裤子、鞋袜时,老人总站在门前,默默地看着,嘴里不知在叽咕些什么。
晚上,万家灯火,而从那间小屋门缝里射出的却是微弱的灯光,屋里还不时地传来老人的咳嗽声。生活,总是顺其自然,城市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旧房逐渐消失,而那条小河沟边那间周围堆满废物的小屋,仍旧留存着。
终于有一天,细心人突然发现,老人没有来拾废纸,两天、三天……仍没有看到老人的身影。见不到小屋的灯光,也听不到老人的咳嗽声了。饭后茶余,大家谈论起这件事。热心肠的人便找到居委会去打听,原来老人生了病,卧床不起,被送进了医院。据说,在病床上,老人仍不愿脱掉那件破棉袄,又过了一些日子,我突然听说,老人去世了。于是老人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又映现了,而且很请晰。在给老人办理后事时,人们决定给老人换成上下一身新衣服,当脱下那件又重又脏的棉袄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破棉袄的里层中塞满了一叠整齐的人民币,还有一封用布层层包着的信,信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些钱,是我几十年来卖破烂,积攒下来的,留着在前面小河沟上建桥用。请帮我了却这个心愿,我闭目了,也心安了。”
不久,这条小河沟上建起了一座水泥桥,其中包含了老人一生的血汗钱。大家为这位无私的老人,并在桥头上立起了一块碑,上面记述了老人的身世和高尚品格。
当人们每天路过这里时,总要默默地将这桥、这碑看上一眼,当然还有不少人也这样。人们经常回想起这位老人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很自然地,让这位拾破烂的老人的形象在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当然,任何人也会这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啊!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