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日出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有上锦屏山上看日出的想法,今天正好是星期天,于是我就早早地起了床,便带上应有的东西,顺着人民路向锦屏山下走去。穿过城区中楼群和各街道,到锦屏山下的路口处。上了一条石阶小路,隐隐可以看到小路两边的一些小枝叶中结出了细细的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小花蕾。估计不久就要绽放出那鲜艳迷人的色彩。
顺山腰间这条陡峭的石阶小路,向上攀登。
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小寺大门。上有“锦玉寺”三个字下侧还注明“原名陶公洞”。这儿似乎还一段关于陶公的故事。
陶公原名陶复朴,道号日冲子,东莱人。金人王廷所撰《陶公寿堂记》说,陶公自幼入道,云游四方。金大定年间(1161-1189)曾到宜阳县邑,见这里山水宜人,便打算卜宅隐居下来。但“自以年少,参阅未广”,遂继续游历,“至覃怀,遇米真人,而道益振。内丹外药,两得其传。”大安初年(1209),又回到宜阳,来实现他终身隐居的夙愿。一日,他约同道友们登至锦屏山半腰,来到他早年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有古洞三孔,西边的叫紫云洞,东边的叫悬空洞,中间上方的叫玉芝洞,“可容数十人”。这里“有翠崖苍壁、珍木异草并立丛生,有云腴石髓、琼浆玉液饥餐而渴饮;绿阴四合,瑞霭氤氲;耳万籁以忘机,目长川而久视;恍惚变化,莫能名状,真神仙窟宅也。”沿石阶往下,有一小石窟,陶公指着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生死无常,这里就是我的葬骨之所,希望你们日后能为我成全这件事。接着就请随同登,临的王廷预先为其作记。贞钓四年(1216)仲夏,门人段体道等为其立石,推知陶公死于是年,享年85岁。陶公洞在桃花峰下半山腰处,是宋金时期道人陶复朴隐居的地方。陶公洞后来成为道教活动场所,民国年间荒废,近年由民间修复,并兴起九月初一古洞庙会。
不一会儿,到了一个小院落。祖师庙、舞生洞、王母庙、三圣母庙、还有一侧新建的陶公庙就在这个小院中。因为要到山顶上看日出,不想在此多停留,我仍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攀登。
过了悬空洞、玉芝洞,终于上了山顶,而我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见山顶上有一块大山石,我便坐在大石上打算休息一下。忽然,闪过一道粉光。我就向东方看去。只见东边的天空中出现一个粉团。粉团越来越大,渐渐地向四周扩散。瞬间天空是粉红色的,白云是粉红色的云,大地上的各物体成粉色,大山上一草一木成了粉红色,山下的座座高楼和建筑物也是粉红色的,来回走动的人和车辆也成了粉红色的。朝霞印红了一切的。一会儿,朝霞中旭旭升起一个大大圆圆粉色的圆轮。这个圆轮更加的粉红,仿佛如姑娘害羞的脸一样粉红好看。此时,我才真正地看到锦屏山上的日出之美。真的太美了!我迎着这美丽的晨曦,沿着山顶上这条崎岖且又遍地荆棘的小路,向前走着,一边走,一边思索着。
最初宜阳锦屏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所以叫做柏杷山。锦屏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备受珍爱,历久弥新。关于锦屏山的植被,宋代史料说“珍木异草,并立丛生”;明代史料说“草木青葱,岁寒不变”;锦屏十景中又有“古柏浮岚”之观。到了隋朝时改称为寿安山。它本属熊尔山系。这座原本很起眼的小山却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来到了这儿,并还为它重新换上了另一个美丽的名字。从而这个锦屏山之名就流传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大周武皇则天皇帝。起因是,武皇帝顺洛水寻渡到宜阳,登上寿安山看到远处那锦秀的洛水和远处锦秀的景象时,被这一美丽锦秀的景象所迷,便脱口说出“好一派的锦屏奇观之景色,尤如一道美丽的屏障”。而就是她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后人就把她说的几个“锦屏奇观”的字雕刻下来,把雕刻的石碑放在山下一侧处。从此这个山就不叫寿安山,而叫“锦屏山”了。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通碑的上半截中“锦屏”两字不见了。而只剩下下半截的“奇”字露在外,字体字大如斗,笔力雄健。“观”字深深埋在地底部,据说是雷击的。这也许是老天对武则天的暴政动怒了吧,而把她的铭迹击掉,以此对她的震怒吧?而我认为有其他的可能性,如:人们因对武天执政的不满而故意砸坏她所遗留的东西;也有战火纷飞的年间炮火的毁坏;更有那十年浩劫时人为的破坏等等。这些极有可能。在这块残碑的左下角,刻有如下题跋:“邑城南锦屏山玉柱峰巅,有唐武后书锦屏奇观碑,而仅存奇字,移此存古。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宜阳香山书报社志。还有清光绪年间宜阳知县郑銮曾对锦屏山生动描写道:“日出来,锦屏开;雨蒙蒙,锦屏封。一峰一峰撑芙蓉,十二峰棱侧卧龙,蜿蜒欲走洛川东。”明代金继望所撰《重修洞宾楼记》云:“每值晚秋间,红叶与黄花飞翠,岚光共树色联辉,疑似数幅云锦倒挂天外。唐武氏游幸之日,题名锦屏以此也。”为证。
大家可曾知道还有一件珍贵的东西也是出之于锦屏山中,并驰名中外,还红遍全国,更成为甲天下之美称。那么,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洛阳牡丹。据《辞源》中的“寿安”词条后在注其本义之外,又名注两条:一曰县名,汉宜阳县地,故城在今宜阳县东南;二曰牡丹名,因出自寿安县锦屏山中得名。《辞源》的注释本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另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细叶、粗叶寿安者,皆千叶肉红,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细叶者尤佳。此花叶片繁多,花朵呈肉红色。”欧阳修还特意点明其得名原因“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诗中又说:“……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从诗中看,当时洛阳屈指可数的几种绝品有魏红、姚黄、细叶寿安、朱砂、玉版等,其中前两种驰名已久,而寿安、朱砂、玉版,特别是细叶寿安为“昔未有”、“开尚少”的品种,因而只能着“左紫”(可以为“洛阳红”之类的大路品种)一类栽植,刚刚芳名驰。寿安红产自宜阳锦屏山中。又在描述“魏红(即魏紫)”时说,此花出于魏相仁溥家,是砍柴人在寿安山(今宜阳境内)挖得的一批野生牡丹卖于魏家,经魏家花工从中选育而得。而“细叶寿安”和“粗叶寿安”两个品种也出自寿安山中。明赵英《咏锦屏山》“拖蓝染翠玉嵯峨,纵有王维画不过。草砌岭头青作绶,花填凹处锦成窝。”从古诗中看,锦屏山在古代曾是满山苍翠、花团锦簇。也有陆渊之的《题锦屏山》诗写道:万叠苍苍凌紫霞,锦屏曾似翠屏嘉。也知武后题名意,只在春风数点花。”在古人看来锦屏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山于“万叠苍苍”之外,还有“春风数点花”的美景,是花的故乡。
自武则天赐名后,锦屏山遂大显于世。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临游赏,题咏寄怀,文化含蕴不断丰富。据旧县志所收艺文统计,到此游览的历代著名诗人达40多位,留下诗赋佳作60余篇,摩崖石刻比比皆是。锦屏十二峰,各有其名,自西向东依次为“夕阳”、“左狮”、“双壁”、“文笔”、“栖云”、“书带”、“香山”、“玉柱”、“老人”、“烟霞”、“奎壁”、“桃花”。其中玉柱峰最高,文笔峰次之。又有锦屏十景,分别为:“玉柱清霞”、“仙楼夜月”、“学院书声”、“云亭远眺”、“雉蝶炊烟”、“藻沟流云”、“陶洞秋风”、“香山梵呗”、“古柏浮岚”、“丹台朝晖”。锦屏美景,因文采濡染而更具韵致。大和元年(公元827年),白居易由长安到洛阳途中,在寿安山(今宜阳锦屏山东侧下)观赏喷玉泉。便写下《题喷玉泉》“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练垂青嶂上,珠泻绿盆中。溜滴三秋雨,寒生六月风。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也有宋代诗人司马光的《题喷玉泉》“千尺崖头一派清,古今不绝坠峥嵘。长风卷起散岩壑,此日方知喷玉名。”的词句。锦屏山上还有众多为登临赏景而建的亭台楼阁。寿安亭、烟霞亭、瑞云亭、襄云亭、凤凰台、奎星楼等。其中烟霞亭的修建,还曾留下一段佳话来。据明代姚绍祖所撰《烟霞亭记》,在锦屏山半腰旧有烟霞亭,是因吕洞宾吟诗题壁而建的。当时亭已荡然无存,但从残存的碑刻上还能确知元代人曾经重修。嘉靖三十三年(1554),兰江子(姚绍祖自谓)路过锦屏山下,宜阳知县卫心邀请他同登锦屏。起初在“绝顶吕仙阁”设宴,见斜阳由山阴渐渐掠过烟霞亭故址,遂转移至此,继续饮酒赏景。他们读着崖壁上的题诗,怅然良久,不觉月上林梢,云隐来踪,这才于暮色中下山回车。卫心喟然长叹道:“锦屏胜概也,烟霞仙迹也,吾不忍其泯泯!”第二年仲秋,兰江子与卫心在会(kuài)城(今绍兴市)邂逅相遇,得知烟霞亭重修告竣,便应邀写下了这篇碑记。然而,这些如今都已不存在了。那块“锦屏奇观”的残碑还算是被保存在了下来,并存放在文馆所院内。
其中在信仰崇拜方面的胜迹如香山寺、准提庵、老君堂、洞宾楼、吕仙阁、陶公洞、玉皇庙、三贤祠、文昌殿、狐仙洞、炼丹台等,可谓儒、释、道、贤兼容并蓄,各得其所。香山寺在县城西南通贤门外,锦屏山麓。据旧县志记载,寺院“砖栏朱?(shǔn),盘路纡回,飞栋层檐,高出林表”,可见香山寺是依着北麓山势而建的,路径曲折盘旋,建筑高低错落,既有韵致,又有气势。香山庙是以“香山”命名的另一寺庙建筑。其具体位置,清代金式所撰《邑侯张公创建锦屏准提庵记》中说得很清楚:“县署与玉柱峰相对,峰西一峰(即香山峰)上有庙曰香山,旧所有也。”说明香山庙在香山峰上。这篇碑文所记的“准提庵”在香山峰下半山腰,建成于“康熙秋七月”,供奉的是准提菩萨。碑记对准提庵的选址情况说得也很详细:“于香山庙近东南山半,得一窝平。座于后者?岩如壁,环前皆佳木繁荫。左顾耸然秀丽,文笔峰也;右盼挺然特峙,玉柱峰也。”这反映着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可谓儒、释、道、贤兼容并蓄,各得其所。也体现着一种文化气度。而随着时代轮转和人为的破坏有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而现在只有玉乏洞、悬空洞、香山寺、玉皇庙、狐仙洞的存在。近几年修建了姜太公庙和东山下的泰山庙。东山处再也见不到当年的喷玉泉的景观。好象去年秋时的九月吧?老天连着下了十几天的雨,似乎又看到了喷玉泉的景观。
山下正发展着的宜阳县城正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那条弯弯的洛河之水穿城而过。发源华山南麓的洛河流经陕南的深沟大涧,流过豫西的崇山俊岭,经过百里奔腾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宜阳地界,把自己最美丽的一截河段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沿洛水一带地段又洒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文明,如河图洛书、苍颉造字、还有姑瑶山(花果山)、苏羊遗址、灵山古庙、战国韩宜阳古城、李贺故里、召公听政、邵窑遗址以及夏都斟鲟、商城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更有着带传奇色彩的曹植和洛神女那情爱的传说,他用诗意的笔触写下一篇千古绝唱《洛神赋》。
而我认为洛神女根本不会和曹子建有情爱发生的。洛神的名字叫洛嫔,因传为宓(伏羲)之女,又称宓妃,而宓妃之名,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出现了。这位远古时期的美人,是不可能和三国时期的曹子建有什么浪漫故事的发生。
不知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种靠山吃,靠水吃的观念,看到锦屏山和洛河中有用不尽的山石和沙石,就开始对锦屏山和洛河开山采沙。于是,锦屏山整天笼罩在隆隆的炮火和浓浓硝烟之中,洛河中整天传出那哒哒的采沙机和车辆拉运沙石的声。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伐木毁林,开山炸石,把锦屏山弄得“体如雕琢,色如翡翠”的十二锦屏遍体鳞伤,面目全非。如今县城的面积是大了,楼层也多了起来。然而那原本美丽的锦屏山却变得面目全非,遍体鳞伤,伤痕累累。原本美丽俊秀的锦屏山让灰白的断层所替代。亭亭玉立秀美的洛河也变成为如满脸疤痕的老女巫。锦屏山和洛河水天天在无声地痛苦地呻吟着、叹息着。锦屏山的自然生态和一些珍贵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九五年的一场大雨和泥石流终于冲醒了人们头脑,政府也认识到严重性,从而强行下令对锦屏山的保护,停止对锦屏山和洛河的开采活动。然而仍有一些不法开采者仍在偷偷地开山伐石。至到近几年在宜阳县委县政府的严厉监管之下,再也看不到开山采石的活动。同时,宜阳县委县政府也将锦屏山列入规划重点治理行列中。从此,再也听不到隆隆的开山的炮声和哗哗的粉石声,再也看不到那滚滚的烟尘。宜阳县县委县政府还制定了改造锦屏山的计划项目。我想不久锦屏山变得更加的秀美。同时,洛河两岸也改建成了滨河公园。站在滨河公园向远处观望,会发现宜阳的天更蓝、山更美、水更秀、树更绿、草更青、花儿更艳。滨河两岸两条马路和快速通道相连,这为城区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放射出七彩的光环。渐渐地身上感觉到暖和了起来。山上的桃树、梨树、杏树和、松柏和槐树在山坡上开满了粉的、红的、白的和紫的嫩嫩的含苞待放的花蕾。嫩嫩的小草也在山坡上眨着碧绿的眼睛。紫色的喇叭花张开圆圆大嘴呼吸着这春风吹来花香和清新的气息。黄黄的油菜花儿点缀着碧绿的草地。一只画眉站在树枝上展开那嘹亮的歌喉,在树上枝欢快地唱着那动听的歌儿。几只山雀突突地飞行着,一会儿落到树枝上叽叽喳喳叫嚷着。一只可爱的小百灵也在另一棵树枝上唱着动听的歌。小燕子吱吱地在湛蓝的天空中来回地穿梭着。斑鸠在树枝上咕咕咕欢叫着。布谷鸟也在布谷布谷地叫着。花喜鹊在树枝上唱着喜歌。忽然,一阵响声。顺声寻找,只见一只野鸡划着地面展开翅膀噗噜噜飞行着。几只单蝴和一群蜜蜂嗡嗡地飞了过来。它们不停的飞舞或忙碌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也许是寻找春姑娘那美丽的倩影吧?
缕缕的春风吹来,春风吹拂着青翠的锦屏山;吹拂着山上的花草树木;吹拂着一边静静站立不动山石上;吹拂着那天空中自由地飘翔的细细的白云;吹拂着在树枝上或飞动着的小鸟;更加吹拂着山下美丽的小城。此时,天空更加的湛蓝的辽阔,春风更加的轻柔,阳光更加的明媚,也更加的温暖。
201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