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
2002年,任内乡县瓦亭镇党委书记的孙君庚同志被任命为内乡县教体局局长。作为县人大代表,他深知全县人民赋予自己的希望,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面对当时落后的教育现状,他在调研中找准存在问题,在集思广益中确定工作思路,在改革中创新工作机制,殚精竭虑谋教育发展,使内乡教育事业在短短的6年多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5年,该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5年位居省市前前三名。2008年年底,在河南省评出的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中,内乡县不仅顺利通过验收,位次还名列前茅。孙君庚同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振兴内乡教育之歌,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县人大代表的风采。
深入乡镇调研,确定工作思路。
当时,无论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高考成绩,形势都在全市处于较低位次;系统内师资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一直在中低位次运行,成了制约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学生择校现象比较严重,城区两所初中落差太大,一所在校学生2500多人,一所学校不足1000人。高中办学规模悬殊较大,全县9所高中,农村占7所,是全市高中学校较多,校均在校学生最低,最少规模只有2个班,在校学生18名,老师比学生多,成了“研究生”教育;全县初中,多数不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学校布居点过多、过乱、过散,全县425所学校在校人数不足100人的学校达100多所,一村两校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建设水平低、危房率高、办学条件差。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装备及多媒体教学几乎是空白,乡下的学校没有学生,城区的学生挤破头,一班达80多人,甚至近100人。
他上任后,他不仅自己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调研,走访社会各界人士,还组织全县各行业的人大代表对教育现状进行把脉问诊,让他们对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献计献策。他把收集到的意见写成提案上交内乡县人大委员会。自此,内乡县均衡教育纳入了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视野,在县人大的支持、协调、监督下,他大刀阔斧地掀起了内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序幕。
实施“四大工程”,促进均衡发展。
通过调研,孙君庚找到了制约内乡县教育发展的症结。针对存在的问题,他大胆改革,实施了“资源整合、学校建设、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四大工程,使内乡教育走出了低谷。
资源整合工程。他把教体局提出的“高中城市化、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的建议报告到内乡县人大、内乡县人民政府并得到了大力支持。2003年,他带领班子成员,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提高水平”的原则,以整合优化城市薄弱学校为突破口,以加强农村学校为重点,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整合,初步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格局。一是优化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先后将9所高中整合为现在的4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同时,利用高中整合后剩余的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了一批中心小学和城市初中,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对初中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中心小学发展提供空间。把全县34所初中整合为22所(含一所民办学校),并都建在了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了“初中乡镇化”的目标。同时,利用初中优化整合后的教育资源,组建了11所中心小学,提高了中心小学的办学水平。在整合过程中,建立了教师合理分流机制,先后有380多人充实到小学,有效缓解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对小学教育进行优化整合,为学前教育提供发展空间。从2004年秋开始,内乡县实施“中心小学管理制度”,采取一所中心小学辐射带动2所~4所分校的办法,实行财务、人事、教育教学和教师待遇“四统一”的管理,把298所小学整合为67所中心小学和26所完全小学,基本实现了“小学中心化”的目标。利用小学整合后的教育资源,内乡县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班,基本上实现了乡乡都有中心幼儿园、村村都有幼教班的目标。
学校建设工程。在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他坚持教育投资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新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一是加大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1.5亿多元,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先后为31所薄弱中小学校建设校舍7.5万多平方米;建设学生食堂餐厅大棚2.1万多平方米,使农村部分中心小学、所有中学实现了学生寄宿要求;新购置学生用计算机5157台,教师用机1600台,建立多媒体教室519个,校园网络52个,并全部开通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网络。全县所有高中、大部分初中和一部分中心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基本达到了班班都有多媒体的要求。2008年9月15日,孙君庚伴同县13名人大代表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带领,对县政府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视察。5月19日上午,视察组一行来到位于伏牛山腹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山脚下的夏馆镇吴岗村小学。一下车他们就被学生们的活动场所吸引住了。操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单双杠、健身器等应有尽有。在座谈中得知,这里的学前1年级教育普及率达到95%;前3年级教育普及率达到75%。视察组成员在察看各室的资料后,不禁地点了点头……
9月21日,视察组在听取县教体局局长孙君庚代表县政府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落实情况的汇报后,先后深入到内乡县宛中、县直幼儿园和灌涨镇、夏馆镇、乍岖乡、西庙岗、城镇一小分校门口等9个乡镇19所中小学校视察。面对各乡镇学校的巨大变化,人大代表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队伍建设工程。2004年3月下旬,县政府组织财政局、人事劳动局、社会保障局和编办等单位144人,分17个普查小组,用了近20天时间,深入全县16个乡镇、县直6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详细普查。经过普查,真正了解到师资断代、断层的严峻现实。针对教师整体缺编,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他着力创新人事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及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二是建立全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度。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在全县开展了“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培训经费。此外,内乡县还投资了130多万元,对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修缮建设,并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四是建立了中小学校教师补进长效机制。在县财政困难、编制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足额进行补进,至2008年秋期共补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67人,为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教育质量工程。教育质量均衡是教育均衡的核心。在提高内乡县义务教育水平中,孙君庚着力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里的各项要求,严格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建立规范的办学行为机制,严格控制城区办学规模和班额。二是坚持小学、初中划片招生和高中分配生制度,把5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达到了生源基本均衡。三是严格学校收费管理,严禁学校乱收费,确保“两免一补”资金落实到位。四是建立适龄儿童入学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控辍制度。特别重视进城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做到优先入学,确保适龄生入学率达到100%。五是确立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确立帮扶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学校帮扶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六是加强教育质量的管理。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付出辛勤汗水,迎来硕果累累。
几多拼搏,几多汗水。内乡教育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是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整合。把全县34所初中整合为22所,利用初中优化整合后的教育资源,组建了11所中心小学。全县初中班额不超过60人,农村初中不超过55人;城区小学不超过50人,农村小学45人。把全县281所分散学校整合为80所中心小学,利用小学整合后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班,基本实现了乡乡都有中心幼儿园、村村都有幼儿班的目标。在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奖金1.5亿多元,先后为31所薄弱小学建设校舍7.5万多平方米,新建改建学生食堂1.38万平方米,建设餐厅大棚2.08万平方米,新购置学生用计算机5157台,教师用机1600台。二是小学教师的编制宽松了,教师包班现象消失了,音体美学科开全开齐了。近年来先后有380多名初中教师充实到小学,还新增师范院校毕业生367人,有效缓解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全县已建立多媒体教室519个,校园网络52个,并全部开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形成了庞大丰富的教育信息库,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网络接受与时代同步的教育。